泰坦巨蟒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泰坦巨蟒属

泰坦蚺屬學名Titanoboa,意即「極大的蚺蛇」)[1]是一個生活在古新世(約 6,000 至 5,800 萬年前)哥倫比亞東北部瓜希拉省的無毒、肉食性類。[2]已知的唯一種塞雷洪泰坦蚺T. cerrejonensis)也是已知最大的蛇。[2]把它石化脊椎骨與現代蛇比較,研究人員估計其最大全長14米(46英呎),體重超過1,100公斤(2,400磅),身體最粗處厚達1米(3.3英呎)。[2]它可能是以鱷魚為食的。[3]

事实速览 科學分類, 種 ...
泰坦蚺屬
化石時期:60–58 Ma
中 - 晚古新世
Thumb
泰坦蚺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 蛇亞目 Serpentes
科: 蚺科 Boidae
亞科: 蚺亞科 Boinae
屬: 泰坦蚺屬 Titanoboa
Head et al. 2009
  • 塞雷洪泰坦蚺
    T. cerrejonensis
关闭


發現

二十八條巨蚺的化石是在2009年在哥倫比亞北部的塞雷洪煤礦被發現的。[1][2]在此以前,在南美洲昔日的熱帶地區很少有古新世脊椎動物被發現。[4]

此種是由佛羅里達大學研究脊椎動物的古生物學家約納森·希洛克(Jonathan Bloch)和巴拿馬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古植物學家卡洛斯·哈拉米約(Carlos Jaramillo)率領的國際科學考察隊伍發現的。[5]

體型與溫度的關係

由於是變溫動物,這項發現也暗示了:當時的其生活的熱帶地區比研究人員原先估計的更溫暖,平均氣溫為 32℃(90°F)。[1][2][6][7]只有這樣的氣候才能讓蛇長得這麼大。[8][9]而目前當地的年平均氣溫為 28℃。[10]

然而,一些研究人員不同意上述估計。例如,2009年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應用上述的數學模型在溫帶澳大利亞古蜥蜴化石,預測目前生活在熱帶地區的蜥蜴應該能夠達到33英尺,所以顯然不是這樣的。 [11]

另一個在同一期雜誌上馬克·丹尼(生物力學方面的專家)發表的批評指出,這種蛇是如此之大並且產生這麼多的代謝熱量,環境溫度必須比目前的溫度低四到六度,否則蛇會有過熱的危險。[12]

體型比較

Thumb
數種蛇與人類的體型比較,包括泰坦巨蟒(紫色)、非洲巨蟒(紅色)、網紋蟒(淺綠色)及森蚺(深綠色)

二十八條蛇中最大的八條重約 2,500 磅(1,136 公斤),體長 12—15 米(37—50 英呎)。而現存最大的蛇,包括長約 7.5 米(24 英呎)的森蚺(最重的蛇)[13]和長約 9.9 米(32.5英呎)的網紋蟒(最長的蛇)。[3]而現存最小的蛇,卡拉細盲蛇,身長只有10 公分(4 英吋)。[14]此前最長的化石蛇,是非洲巨蟒,出土自埃及,長 10 米。[1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