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泥河灣遺址群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陽原縣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編號 | 5-2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泥河灣遺址又稱泥河灣遺址群,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境內東部地區的桑乾河流域,內有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 從1970年代開始,在陽原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27公里的廣大區域內,陸續發現早期人類遺址共80多處。
迄今全世界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目前發現53處,陽原泥河灣遺址群就佔40處,其中馬圈溝遺址距今200萬年,推判泥河灣遺址可能是東亞人種的起源地,向非洲起源學說提出了挑戰。
1972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蓋培、衛奇在陽原縣東城鎮虎頭梁村東南約800米處發掘。[1]發現以楔形石核和尖狀器為主的大量石器,還發現了古人使用過的灶坑。(在馬鞍山遺址發現30多處用火遺跡,證明在0.5-1.5萬年前,人類會使用火。)
1994年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在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細小石器。這些石器都比較小,大多重在5至10克之間,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為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錐形器等類型,共約2000件。這些石器經過古地磁專家的測定,證明距今約有160萬年。
2013年7月至11月河北考古人對泥河灣油房遺址進行發掘,在40多平方米的發掘區域中出土石製品、動物化石、骨製品、裝飾品種類700多件,年代跨度為距今5萬年到2萬年間。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出土石製品多為石片、殘片和斷塊,包括少量石片石核、細石核、細石葉和工具等,證明油房遺址存在石葉技術。
馬圈溝遺址第七文化層距今175萬年、第六文化層距今175萬年、第五文化層174萬年、第四文化層169萬年、第三文化層166萬年、第二文化層164萬年、第一文化層155萬年。
小長梁遺址136萬年、半山遺址132萬年、飛梁遺址120萬年、東谷坨遺址110萬年、岑家灣遺址110萬年、馬梁遺址78萬年、後溝遺址39萬年、東坡遺址32萬年、侯家窯遺址10萬年、板井子遺址7萬年、新廟莊遺址3-4萬年、油房遺址2萬年前後、西白馬營遺址1.8萬年、二道梁遺址1.8萬年;於家溝、馬鞍山和姜家梁遺址包含了1.5—0.5萬年。
約在1.8萬年前,因地殼運動,湖底上升,交錯移動,湖水流走,昔日的大湖逐漸消失,湖底地層裸露出來,形成今日層層疊疊的泥河灣地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