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第二共和國
1918-1939年間的波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18-1939年間的波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蘭第二共和國(波蘭語:II Rzeczpospolita),或稱戰間期波蘭,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政權。其正式國名為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重新建立。1939年,波蘭遭到納粹德國、蘇聯和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入侵,標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開始。
波蘭共和國 Rzeczpospolita Polska | |||||||||||||||||||||||||||||||
---|---|---|---|---|---|---|---|---|---|---|---|---|---|---|---|---|---|---|---|---|---|---|---|---|---|---|---|---|---|---|---|
1918年—1939年 | |||||||||||||||||||||||||||||||
國歌:Mazurek Dąbrowskiego 《波蘭永不滅亡》 | |||||||||||||||||||||||||||||||
首都 | 華沙 | ||||||||||||||||||||||||||||||
常用語言 | 波蘭語(官方)、 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俄語、立陶宛語、德語、意地緒語 |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猶太教 | ||||||||||||||||||||||||||||||
政府 | 共和國 | ||||||||||||||||||||||||||||||
總統 | |||||||||||||||||||||||||||||||
• 1918–1922 | 約瑟夫·畢蘇斯基 | ||||||||||||||||||||||||||||||
• 1922 | 加布里埃爾·納盧托維奇 | ||||||||||||||||||||||||||||||
• 1922–1926 | 斯坦尼斯瓦夫·沃伊切霍夫斯基 | ||||||||||||||||||||||||||||||
• 1926–1939 | 伊格納齊·莫希奇茨基 | ||||||||||||||||||||||||||||||
總理 | |||||||||||||||||||||||||||||||
• 1918–1919(首) | 延傑伊·莫拉切夫斯基 | ||||||||||||||||||||||||||||||
• 1936–1939(末) | 費利西安·斯克瓦德科夫斯基 | ||||||||||||||||||||||||||||||
立法機構 | 波蘭議會 | ||||||||||||||||||||||||||||||
• 上議院 | 參議院 | ||||||||||||||||||||||||||||||
• 下議院 | 眾議院 | ||||||||||||||||||||||||||||||
歷史時期 | 戰間期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 1918年11月11日 | ||||||||||||||||||||||||||||||
• 德國入侵 | 1939年9月1日 | ||||||||||||||||||||||||||||||
• 蘇聯入侵 | 1939年9月17日 | ||||||||||||||||||||||||||||||
• 華沙陷落 | 1939年9月28日 | ||||||||||||||||||||||||||||||
• 全境淪陷 | 1939年10月6日 | ||||||||||||||||||||||||||||||
面積 | |||||||||||||||||||||||||||||||
1921年 | 387,000平方公里 | ||||||||||||||||||||||||||||||
1931年 | 388,634平方公里 | ||||||||||||||||||||||||||||||
1938年 | 389,72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21年 | 27,177,000 | ||||||||||||||||||||||||||||||
• 1931年 | 32,107,000 | ||||||||||||||||||||||||||||||
• 1938年 | 34,849,000 | ||||||||||||||||||||||||||||||
貨幣 | 馬克(1924年前) 茲羅提(1924年後) | ||||||||||||||||||||||||||||||
ISO 3166碼 | PL | ||||||||||||||||||||||||||||||
| |||||||||||||||||||||||||||||||
今屬於 | 波蘭 烏克蘭 白俄羅斯 立陶宛 拉脫維亞 |
193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是歐洲第六大國家。根據1921年的人口普查,居民人數為2,720萬。到1939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大約3,510萬。幾乎三分之一的人口為少數民族:13.9%為魯塞尼亞人,10%為德系猶太人,3.1%為白俄羅斯人,2.3%為德意志人,3.4%為捷克人和立陶宛人。與此同時,相當數量的波蘭人居住在該國邊境之外。
在經歷了幾次地區衝突後,1922年國家邊界最終確定。當時波蘭的鄰國是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但澤、立陶宛、拉脫維亞、羅馬尼亞和蘇聯。它可以通過格丁尼亞市兩側的一條短海岸線到達波羅的海,這條海岸線被稱為波蘭走廊。1939年3月至8月間,波蘭還與當時的匈牙利接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餘波、與鄰國的衝突以及德國納粹主義的出現嚴重影響了第二共和國的政治狀況。
第二共和國保持適度的經濟發展。戰間期波蘭的文化中心——華沙、克拉科夫、波茲南、維爾紐斯和利沃夫——成為歐洲主要城市和國際知名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所在地。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的政治邊界與現代波蘭有明顯的不同,西部領土更少,東部領土更多。
在奧地利帝國、普魯士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割據了一個多世紀之後,波蘭在1917-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重新成為一個主權國家。[1][2][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同盟國在1919年6月的凡爾賽條約中確認了波蘭的重生。這是1919年巴黎和會最偉大的事件之一。[4]1918年至1921年,新組建的波蘭軍隊發動了一系列邊境戰爭,鞏固了波蘭的獨立。[5]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東一半的領土在1922年通過外交途徑得到解決,並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6][7]
波蘭第二共和國取代了德國的傀儡政權波蘭王國。儘管波蘭第二共和國不斷地受到來自鄰國及國內分裂分子的壓力,但是該國一直存在至1939年(持續約20年),該年8月,波蘭第二共和國同時受到納粹德國、蘇聯和斯洛伐克的入侵並被瓜分,這次入侵行動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同年10月6日,納粹軍隊占領波蘭,波蘭第二共和國滅亡。
第二共和國的邊境於1921年確立,1938年10月的面積約389,720平方公里(歐洲第六)。
1931年,第二共和國共有人民3136萬,波蘭人占68.9%;另外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少數族裔,有些地區的少數族裔甚至占了當地人口的多數[11],其中烏克蘭人占13.9%,猶太人占8.7%,白俄羅斯人占3.1%,德意志人占2.3%,其餘為立陶宛人、俄羅斯人、捷克人等,估計到1939年9月1日之前有3500萬人。國外方面,波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與烏克蘭(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與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和蘇聯(波蘇戰爭)都發生過戰爭;國內方面,發生過大波蘭起義(1918年-1919年)和西里西亞起義(1919-1921)。
儘管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沿海城市十分的少,但是該國仍保持發展緩慢但穩定的經濟。兩次世界大戰後,華沙、克拉科夫、波茲南、利沃夫和維爾紐斯都是擁有高度經濟和教育水平的歐洲大城市。1939年時,波蘭已是「歐洲大國」之一。[12]儘管如此,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經濟水平與目前的波蘭第三共和國相比要低得多(據估計[13],在1929年波蘭的國民生產總值(GDP)為50-60億美元,而在2007年,這個數字已經到達約422億美元)。2007年波蘭在國際貿易份值中占1.1%,而在1937年是0.8%。
波蘭人口中有一大部分是農民,因此土地改革對非共產黨的左派政黨來說是重中之重,政府在1925年採取措施對土地大幅重分配(但給予大地主補償),卻引起右翼政黨反對土改。1921年通過的民主憲制以法國第三共和為榜樣,造就相似的軟弱政府和兩院制議會中尾大不掉、四分五裂的下院,各種政黨競相爭奪影響力,主要有少數族裔聯盟、保守的國家民主黨、農民黨與社會黨,政府頻繁地換屆造成不穩定也使國家的政治方向模糊難辨。政府為遏制惡性通貨膨脹採取緊縮措施,1925年發行不久的新貨幣遭遇巨大壓力甚至導致政府垮台,未能得到鞏固的民主從未成為民眾普遍接受的政治制度,導致波蘭數次瀕臨內戰或軍事暴動。[14]
此階段的波蘭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其東部有大量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民族,首都華沙還有猶太人聚居區。里加和約後波蘭獲得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波蘭人不但無意解決烏克蘭的土地問題,反而通過遷入人口、加強行政管制,使自己顯得格外的「殖民主義」。與此同時,烏克蘭人在合法政治中也被邊緣化。儘管有三分之一的波蘭公民是少數民族,「但是沒有任何少數民族代表在波蘭政府中擔任過部長(連地區和地方長官都沒有)。[15]造成雙方衝突不斷,二戰後該地劃歸蘇聯,波蘭裔居民整體遷往新獲得的西部領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