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出生的英國畫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蘭西斯·培根(英語:Francis Bacon,1909年10月28日—1992年4月28日)是一位生於愛爾蘭的英國畫家,為同名英國哲學家異母兄的後代。其作品以粗獷、犀利,具強烈暴力與噩夢般的圖像著稱。中後期作品主體為在狹小空間內的玻璃或金屬幾何籠子裡的抽象雄性肖像,背景通常為極平坦的平面。
法蘭西斯·培根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母親是英籍愛爾蘭人,父親是英籍澳大利亞人[1]。培根的父親是參加過布爾戰爭的退伍軍人,後來成為賽馬師。培根的母親是雪菲爾鐵礦煤礦商人的女兒。培根的曾曾祖母夏洛特·哈利曾是喬治·戈登·拜倫男爵的親密伴侶,拜倫稱夏洛特·哈利為Ianthe,並以自己著名的詩《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向她致敬。[2]培根很少談及家族史,更傾向把自己描繪成遠離家族傳統的異端。
培根有一個哥哥哈利與兩個妹妹、一個弟弟愛德華。他被康沃爾人保姆撫養長大[3]兒時的培根是身體不太健康,有哮喘病並且對狗和馬都強烈過敏的孩子,經常需要嗎啡來減緩過敏症狀。1911年,培根遷至倫敦,離當時培根父親工作的地方非常近。
二戰結束以後,培根回到愛爾蘭與外祖母和繼祖父同住。培根的父親後來從岳母購得這一處地產,儘管如此,他們隨後又遷至內斯,這裡是培根母親的出生地。
培根是害羞的孩子,但是他很喜歡變裝。這個習慣和女性化的舉止經常惹怒他的父親,導致父子關係的疏遠。曾經有這樣的說法:培根的父親會讓他們家族的馬夫用馬鞭鞭打幼時的培根。[4] 1924年,培根的父母移居至格洛斯特郡。1924年的第三學期至1926年的4月,培根在切爾滕納姆的寄宿學校里待了18個月。這是培根僅有的正式教育,他在被開除之前就自請退學。
1926年的秋冬,法蘭西斯·培根每星期從母親信託基金得到的3英鎊補貼在倫敦過日子。法蘭西斯·培根大量閱讀尼采作品。為了生活,他嘗試着工作,雖然他喜歡烹飪,但是很快就厭倦這項工作。他也試着在蘇活區服裝店工作,可是在給雇主寫了一封恐嚇信後被辭退了。培根發現他吸引富有的男性,很快的學會享受上等的食物和紅酒。其中一位被他吸引的男士哈庫特-史密斯是父親在軍隊裡的朋友,也是一名賽馬師。培根後來說他的父親知道他認識哈庫特-史密斯,並且曾經囑咐他教導培根如何成為男人。培根雖然與其父親難以共處,但也承認曾深深被父親吸引。培根的父親清楚哈庫特-史密斯雄渾陽剛的氣概,但是卻對他喜歡年輕男人的愛好一無所知。
1927年初,哈庫特-史密斯帶着培根來到柏林[5]。培根在柏林看了弗里茨·朗的《大都會》與謝爾蓋·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
培根在柏林待了兩個月,哈庫特-史密斯在待了一個月之後就走了。「他很快就厭倦了我,跟着一個女人走了……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所以我就多待了一陣子,後來因為存了一點錢,我決定去巴黎」。培根在巴黎待了一年半。他在偶然的聚會遇見鋼琴家和鑑賞家Yvonne Bocquentin。深知自己需要學會法語,培根在Bocquentin家裡住了三個月,在此期間,他經常進入巴黎市區參觀畫廊。[6]
培根看到尼古拉·普桑的畫作《諸聖嬰孩殉道慶日》,此畫對培根的作品產生影響,在以後的創作中經常被借鑑,他決定開始繪畫。1927年,畢加索在巴黎保羅·羅森堡畫廊一共展出106件作品,喚醒培根決定追求藝術的決心。
培根於1928年底或1929年初回到倫敦,開始室內設計師工作。培根將一間車庫改裝成工作室,並與埃里克·阿爾登(隨後成為培根作品第一位收藏者)和培根的保姆(Jessie Lightfoot)一起同住。在1929年出版的藝術雜誌《Cahiers d'Art》第一期中,培根看到畢加索的人物肖像出現在編輯Christian Zervos的文章中:Picasso à Dinard, Été 1928。1927年,巴黎新古典主義羅森堡畫展和1928年的《Cahiers d'Art》雜誌中Les Baigneuses和Le Baiser指引培根藝術道路的前進方向。
培根和Geoffrey Gilbey成為朋友,培根隨後成為了賽馬記者並一度成為Gilbey的秘書。Gilbey在切爾西擁有一處房產。培根一度在「時代」扉頁發布「紳士作陪(Gentleman's Companion)廣告。[7]在保姆精挑細選的眾多回覆中,有一位是道格拉斯·庫柏的表親,當時是英國現代藝術的收藏家。這位紳士除了款償培根的服務之外,為培根找到了倫敦電話接線員的工作;藉由庫柏的幫助,培根更進一步成為室內家具設計師。庫柏同時委託培根為其製作了一張灰色的桌子。
1929年培根在倫敦擔任電話接線員時遇到了埃里克·霍爾。埃里克·霍爾之後成為培根的愛人,開始一段扭曲甚至殘酷的情愛關係。
培根於20年代開始繪畫,直到30年代初,僅有零星創作,繪畫只是他的興趣,當時他是一位室內、地毯和家具設計師。[8] 他的突破性作品是1944年的三聯畫《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就是這一件作品和其從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抽象頭部肖像和身體肖像,為其本人奠定了抽象肖像始祖級的大師地位。
從60年代中期開始到70年代初,培根主要的作品是他朋友們的小型頭部肖像。他經常在訪談里說他所能看見的圖像是「連續的」。在其藝術生涯中,每一段時期培根都會專注於一個主題(包括其受難系列、教皇肖像和後來的單聯及三聯的頭部肖像系列),其中《教皇》肖像是受到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蓋茲同樣主題的作品影響而創作。培根於40年代中開始以耶穌受難為主題進行各樣創作,隨後轉移到半人半獸的肖像,最好的例子是1949年的作品《Heads in a Room》系列。隨着1971年培根第二位愛人喬治·戴爾(George Dyer)的自殺,培根的藝術創作變得更私人,更集中於創作者的感受,同時也變得更內向、黑暗與矛盾;死亡和腐朽變成了重要的主題。晚期培根的創作頂點是1982年的《Study for Self-Portrait》,和其最著名的傑作《自畫像習作-三聯畫,1985-86》。喬治·戴爾死前培根是一名存在主義者,盡情享樂,經常和盧西安·弗洛伊德、約翰·迪金、丹尼爾·法爾森、傑弗瑞·伯納德、穆里爾·貝爾切爾、亨利塔·莫瑞斯和其他人在倫敦紅燈區蘇活酗酒賭博。喬治·戴爾死後培根漸漸淡出這種生活,也減少了尋花問柳的次數,最終與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建立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戀愛關係。
自從培根死後,其聲譽與知名度逐步提高。他的作品獲得大眾的敬仰和等量的排斥。瑪格麗特·撒切爾曾經對培根做出這樣的闡述:「那一位畫那些可怕的畫的人」。[9]培根在世時是泰特美術館兩度回顧展的主角,並於2008年在同一間美術館得到了他第三次的回顧展。培根堅稱自己從不對其創作草圖準備,只有即興創作;可是他死後有部分草圖被大眾發現。雖然泰特美術館肯定了這些草圖的真偽及其合理性,藝術市場還未能承認這些作品。1990年代初期,幾張被認為已經毀掉的作品,包括50年代初期的《教皇》和60年代的《頭像》重新浮現在藝術市場,這些作品同樣得到了大眾的肯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