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劇也稱「高台曲」或「曲子戲」,有些地區又稱「南陽曲子」,是中國河南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曲劇至今有七十多年歷史,屬年輕劇種。
歷史
曲劇起初是在河南曲藝的基礎上發展,不化裝也不分行當的表演者邊踩高蹺邊唱曲子,由三弦樂器伴奏,到處遊走演唱。被稱為「高台戲」。「鼓子曲」是一種曲牌聯綴體式的說唱藝術,表演時由三五人自執檀板擊節,與以前的三弦伴奏不同,表演者需要幫腔處就一起幫腔。每一曲目,都會按照曲牌順序來演唱。
清末民初,出現了有簡單化裝和粗略行當分工的「鼓子曲」與踩高蹺的「高台戲」相結合的「高蹺曲」。
1926年農曆四月初七,河南省臨汝縣的「同樂社」因為多日下雨,道路泥濘不能踩高蹺演出,因此劇團去掉高蹺站在台子上表演,被稱為台子曲,後來台子曲又走上了舞台,被稱為河南曲子,後來又叫河南曲劇。最後曲劇就正式誕生了。1930年代前期,曲劇表演屬於業餘性質:不講價,只求管吃。抗日戰爭時期,曲劇遍及了全省的主要縣市以及安徽省臨泉一帶,周口、淮陽、界首等地開始出現半職業性劇團。
1946年,河南省政府以曲劇「有傷風化」、「誨淫誨盜」為由,取締曲劇演出,但在輿論的壓力下,政府被迫不再繼續施壓。1947年,一個名字叫新生曲劇社的劇團在鄭州演出時,國民黨當局以「新生」兩字涉嫌共產黨宣傳,劇社被當局勒令解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曲劇得到恢復和發展,除河南外,曲劇在甘肅、陝西、河北、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也建立了專業劇團。1983年後,各地的曲劇團創作一批現代戲,同時曲劇在表演藝術、舞台美術、音樂唱腔等方面有繼續發展。
藝術特點
曲調源於民間生活,歌詞易學,基本採用本嗓演唱,唱調、唱腔豐富多樣。
角色行當
曲調
- 洛陽小調
- 南陽大調
名家
名劇
- 陳三兩
- 卷席筒
- 寇準背靴
- 屠夫狀元
- 李豁子離婚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