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溝椎龍屬(學名:Bothriospondylus)是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歐洲。成年溝椎龍估計可達15-20公尺長,介於腕龍與側空龍之間。
溝椎龍屬 化石時期:晚侏羅世
| |
---|---|
溝椎龍的脊椎素描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科: | †溝椎龍科 Bothriospondylidae |
屬: | †溝椎龍屬 Bothriospondylus Owen, 1875 |
模式種 | |
破壞溝椎龍 Bothriospondylus suffossus Owen, 1975
| |
異名 | |
鳥面龍 Ornithopsis suffossa |
模式種是B. suffossus,是由理查·歐文在1875年命名。屬名意為「被挖掘的脊椎」﹔種名則意為「被挖開」,意指脊椎側面的側腔狀態[1]。某些文獻把種名誤植為「suffosus」。正模標本(編號BMNH R44592-5)是4節背椎,發現於英格蘭的威爾特郡,地質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此外,還發現三節未癒合薦椎。
理查·歐文還命名溝椎龍的三個種。強壯溝椎龍(B. robustus) 的化石是一節背椎(編號BMNH R22428)。B. elongatus的化石是一節脊椎(編號BMNH R2239),發現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原本是赫克氏鳥面龍的綜模標本。B. magnus的化石(編號NHM 28632),也是赫克氏鳥面龍的一個綜模標本。但是,歐文在同份研究補遺中,將強壯溝椎龍取名為大理石椎龍。20世紀初,Friedrich von Huene將部分化石改歸類於畸形龍。由於鳥面龍的命名時間較早,von Huene將溝椎龍改歸類成鳥面龍的一個種。
在1902年,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將發現於阿根廷的一節脊椎,歸類於溝椎龍;目前被建立為諾普喬椎龍。在法國發現的破碎骨頭、葡萄牙發現的牙齒,也曾被暫時歸類於溝椎龍[2],直到2017年才另立為蝰神龍屬。
在19世紀末,發現於馬達加斯加的化石,被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歸類於溝椎龍的新種,馬達加斯加溝椎龍(B. madagascariensis)。這些化石大都是脊椎,另外還有發現一些臀部及四肢化石。在1986年,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拉伯龍。此外,當地還有個化石(編號MNHN MAJ 289)也被編入溝椎龍,被標名為「"Bothriospondylus" madagascariensis」。
在2010年的溝椎龍重新研究,支持馬達加斯加化石是獨立屬的理論,並認為溝椎龍本身是個疑名[3]。另一研究提出,大部分蜥腳類恐龍有五個腕骨,而溝椎龍只有三個腕骨[4]。
溝椎龍曾經被歸類於不同演化支。最初被歸類於個別的溝椎龍科(Bothriospondylidae),而大部分書籍則歸類於腕龍科。由於溝椎龍的化石稀少、被侵蝕過,缺乏可供鑑定的共有衍徵,無法確定是否屬於腕龍科、或是新蜥腳類。在馬達加斯加的脊椎標本,則可能是真蜥腳類的基礎物種,不屬於新蜥腳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