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沈清松(1949年—2018年)是一位世界級的台灣哲學家,他的研究領域廣泛,尤其專注於中西文化之間的哲學交流。他提出基於"慷慨"、"外推"和"多元他者"的思考,以推動和深化現代性,並試圖解決現代性所帶來的一些問題。[1]
此條目疑似為廣告或包含宣傳性內容。 (2025年1月4日) |
沈清松於1949年出生在台灣,畢業於輔仁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學位。之後,他在1980年獲得了比利時魯汶大學(UCLouvain)的莫里斯·布隆代爾(Maurice Blondel)和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哲學博士學位。完成博士學業後,沈清松返回台灣,在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哲學教授長達二十年之久。他於2000年移居加拿大,擔任多倫多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並在該校的哲學系和東亞系任教,直至2018年去世。
沈清松指出:將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事物,都歸結為「他者」(「不同於我的」),已經經過了一種思想抽象的過程;實際上,在我們的生命中所遇見的其他事物總是各自不同的、「多元的」,而我們也往往須要以不同的方式來回應他們,所以更好的是將他們稱之為「多元他者」。
基於這樣的反省,沈清松進一步將對人類而言相當重要的他者,分為「他人」、「自然」、與「超越界」。
他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我們最容易注意到、最容易因之而加強我們的思考的他者。每當發覺有他人的想法、做法與自己「不同」時,總是迫使我們再度去思考,以確認或更改、拓寬或維持自己的思想。
大自然也是人的重要他者。人類的生命、生活、與文明,都完全建造在大自然的基礎上。隨著科技的進步,自然界對我們的重要性也顯得更清楚了:如果我們不能尊重自然界消化與循環的能力,而要進行超出限度的開發和堆積廢棄物;那麼大自然也不會為人類留下容身之地。
超越界指的是「終極實在」,是人一切行為和想法最終的依據。對宗教的信徒而言,超越界自然是他宗教信仰上的對象。而對不信者或對宗教存疑者而言,超越界至少是整個宇宙的來源,或是宇宙本身。總之,不論對信者或是不信者而言,超越宇宙的來源或是宇宙本身,給了人類一個更大的背景視域,讓他能夠重新理解、更新或堅定自己此時此地的生命與信念。[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