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氧化二鉍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化學式為Bi2O3,是鉍最重要的化合物之一,雖然三氧化二鉍可以從天然的鉍華(一種礦物)取得,但是它主要的來源通常是煉銅或鉛時的副產物,或直接燃燒鉍(藍色火焰)得到。
三氧化二鉍 | |
---|---|
IUPAC名 Bismuth trioxide Bismuth(III) oxide Bismite | |
別名 | 鉍華 |
識別 | |
CAS號 | 1304-76-3 |
PubChem | 14776 |
ChemSpider | 14093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WMWLMWRWZQELOS-JOBWJGIYAA |
性質 | |
化學式 | Bi2O3 |
摩爾質量 | 465.96 g·mol⁻¹(Bi=89.70%, O=10.30%) |
外觀 | 黃色晶體或粉末 |
密度 | 8.9 g/cm3 (固) |
熔點 | 817°C (1,503 °F; 1,090 K) [1] |
沸點 | 1890°C |
溶解性(其他溶劑) | 不可溶 |
磁化率 | -83.0·10−6 cm3/mol |
結構 | |
晶體結構 | 單斜 |
配位幾何 | 類八面體 |
危險性 | |
歐盟分類 | 未列明 |
NFPA 704 | |
閃點 | 不可燃 |
相關物質 | |
其他陰離子 | 三硫化二鉍 |
其他陽離子 | 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銻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三氧化二鉍可以通過干法或濕法製備。
干法通常是熔化鉍,在反應爐中通入高壓的純氧,使之燃燒得到。或者在常溫下,用鉍鹽和氫氧化鈉在有分散劑的條件下固相反應得到[2]。
濕法在溶液中反應,如在強鹼中,Bi3+被直接轉換為Bi2O3[2]。也有文獻利用兩步反應得到氧化鉍,如用濃度較低的NaOH溶液和Bi(NO3)3反應,先沉澱出鹼式硝酸鉍,洗滌沉澱,再用NaOH轉化為Bi2O3[3];又如先用氨水和硝酸鉍溶液反應,沉澱出氫氧化鉍,再灼燒進而得到Bi2O3[4]。
三氧化二鉍為淡黃色熱色性固體,加熱時變為橙色,繼續加熱變為紅棕色,冷卻時恢復顏色[5]。它通常以α、β、γ和δ這4種晶型存在,其中α型低溫穩定,在724℃轉變為δ型。ε型[6]和ω型[7]也有報道。
Bi2O3可溶於酸,不溶於鹼。和酸反應生成鉍鹽[8]:
Bi2O3和NaOCl反應,可以得到一種棕褐色物質,可能是Bi2O5[8]。
Bi2O3可以被大部分還原劑還原,如C、CH4等。
一些材料上用的Bi2O3薄膜具有電致變色現象,發生的化學反應為[9]:
三氧化二鉍可以應用於電子陶瓷粉體材料、電解質材料、光電材料、高溫超導材料和催化劑等領域[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