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化鎂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氫化鎂,又稱二氫化鎂,一種白色結晶,易燃和具刺激性。可用作強還原劑。屬共價型氫化物,呈弱鹼性,可通過氫橋鍵形成聚合物,類似於氫化鋁和氫化鈹。[1]
氫化鎂 | |||
---|---|---|---|
| |||
IUPAC名 Magnesium hydride | |||
英文名 | Magnesium_hydride | ||
別名 | 二氫化鎂 | ||
識別 | |||
CAS號 | 7693-27-8 ![]() | ||
PubChem | 107663 | ||
ChemSpider | 16787263 | ||
SMILES |
| ||
InChI |
| ||
InChIKey | RSHAOIXHUHAZPM-HZAFDXBCAG | ||
性質 | |||
化學式 | MgH2 | ||
摩爾質量 | 26.3209 g·mol⁻¹ | ||
外觀 | 白色晶體 | ||
密度 | 1.45 g/cm3 | ||
熔點 | 327 °C | ||
溶解性(水) | 分解 | ||
結構 | |||
晶體結構 | 四方晶系[1] | ||
危險性 | |||
歐盟危險性符號 [2] | |||
警示術語 | R:R15, R11, R36/37/38[2] | ||
安全術語 | S:S8, S43, S36/37/39, S26, S16, S7[2] | ||
歐盟編號 | 未列出 | ||
主要危害 | 自燃[3] | ||
相關物質 | |||
其他陽離子 | 氫化鈹 氫化鈣 氫化鍶 氫化鋇 |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性質
- MgH2 + 2H2O → 2H2 + Mg(OH)2
- MgH2 → Mg + H2
- MgH2 + O2 → MgO + H2O
製備
氫化鎂被發現於1912年,[5]當熱解乙基碘化鎂(一種格氏試劑)時,會生成少量氫化鎂。 1951年有一項研究報告描述,將鎂暴露在氫氣中加熱加壓到200大氣壓和500℃時兩者發生反應,生成氫化鎂。
- Mg + H2 → MgH2
結構和成鍵
在室溫下形成的氫化鎂為β-MgH2,具有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結構,[7],高壓形成的氫化鎂則有兩種結構形式,α-PbO2型α-MgH2和γ-MgH2。[8][9]
氫氣存在下,將鎂用激光消融得到的試樣,用基質隔離的方法在10開爾文以下用振動光譜分析,可以鑒別出MgH、MgH2、Mg2H、Mg2H2、Mg2H3及Mg2H4這些氫化鎂的分子形式。[10]
-
在室溫下的β-MgH2分子結構
-
α-PbO2型α-MgH2結構
-
γ-MgH2結構
-
鎂原子的配位情況
-
氫原子的配位情況
用途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