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龍(屬名:Oplosaurus,意為「裝甲或武器蜥蜴」)是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來自英國懷特島早白堊世巴列姆階的威塞克斯組。其所知於單顆牙齒,該牙齒通常被歸入同時期的「分類垃圾桶」畸形龍,儘管並無證據支持該做法。
武器龍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
| |
---|---|
多個視角下的正模標本牙齒示意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
演化支: |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
演化支: |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
演化支: |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
屬: | †武器龍屬 Oplosaurus Gervais, 1852 |
模式種 | |
†裝甲武器龍 Oplosaurus armatus Gervais, 1852
|
歷史及分類
1852年,地質學家托馬斯·萊特報告了懷特島布里克斯頓灣附近威爾登泥岩中一顆大型爬行類牙齒的發現。萊特向幾位專家展示了該發現,包括理查德·歐文、大衛·福布斯、喬治·羅伯特·沃特豪斯及塞繆爾·皮克沃斯·伍德沃德,但只有吉迪恩·曼特爾提出了有用的見解,即該牙齒與恐龍類的林龍相似。萊特對此並不信服,並斷言稱從牙齒的尖銳外形來看,其應屬於某種分類不明的肉食性爬行動物。[1]
萊特亦詢問了法國古生物學家保羅·熱爾韋對該化石的看法,後者於1852年根據此命名了模式種裝甲武器龍(Oplosaurus armatus)。屬名通常被釋義為「有盔甲的蜥蜴」,詞源來自希臘語hoplon一詞,意為「身體裝甲」。鑑於當時並不清楚該屬是否有裝甲,因此關於作者為何選擇這個奇怪屬名的問題,一般的解釋是熱爾韋遵從曼特爾的建議,根據這顆保存完好的大型牙齒(即正模標本BMNH R964)的主人是一隻林龍似的裝甲恐龍的錯誤觀念命名了該屬。[2]然而,本·克雷斯勒的近期研究顯示熱爾韋曾將該牙齒與滄龍(而非林龍)進行比較,且由於hoplon也有「武器」的含義,而牙齒又作為食肉動物的武器,故屬名應理解為「攜帶武器的蜥蜴」(儘管armatus在拉丁語中也有「攜帶武器的」這一含義,使種名顯得重複)。[3]
理查德·萊德克(1888年)提出懷特島發現的帶有一顆牙齒的上頜骨(BMNH R751)是該動物的另一件標本,但該觀點尚未被證實。[4]萊德克亦使用改進後的拼寫「Hoplosaurus」但原來的Oplosaurus具有優先權。
牙齒非常大,總高度85 mm(3.3英寸),長有52 mm(2.0英寸)高的鏟形牙冠,與腕龍相當;牙齒末端尖銳,整體沿「臉頰」向舌部方向輕微變窄,朝向舌側的牙基部略微凸起,此外還擁有磨損面。[2][3]其與腕龍牙齒有些類似,這也是該屬長期以來一直被歸入腕龍科的原因。[5]早些時候,該屬通常遵循弗里德里希·馮·休尼1909年的結論而歸入畸形龍,儘管後者也是根據不含牙齒的零散殘骸所命名,使該鑑定無法得到證實。
考慮到畸形龍正模材料過於零散且不含牙齒,因此近期研究均將武器龍保留為一個可能有效但所知甚少的屬。[6]熟悉威爾登群蜥腳類的英國古生物學家德恩·耐許已非正式提出該屬可能是種圖里亞龍類,但亦與人合著一篇文章,得出結論稱其為圓頂龍科成員。[7]無論如何該屬都可能屬於更典型的大鼻龍類。[8]2022年一項研究亦認為武器龍可能屬於圖里亞龍類,與耐許的觀點相呼應。[9]
古生物學
正如耐許和馬提爾所指出的,該牙齒與腕龍尺寸相當,表明其主人是種大型蜥腳類;[2]作為一種疑似的圖裡亞龍類,其體型應該不會有太大浮動。武器龍可能是種體長25米(82英尺)左右的四足食植動物。[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