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是一塊寫上文字的牌子 (通常是木板),懸掛在殿堂、樓閣、門庭、園林大門的正上方,通常是說明建築物的名稱。掛在小船的牌子稱為舫匾[1]。匾額出現於中國及其他東亞地區的建築物上。供奉皇帝御書的匾額稱為龍匾,配游龍邊抹。
匾額上的文字常見的是三字匾額,如金字「太和殿」,漆字「釋迦塔」,也有兩字匾額,如金字「辟雍[2]」匾額,最多有六字匾額如宋代晉祠聖母殿金字「顯靈昭濟聖母」匾。清代的匾額常見的是漢字和滿文並列的六字豎式匾額,如「養心殿」(金字)[註 1]、「坤寧宮」[註 2]等。四字匾額多橫匾額,無華帶,但多有鑲邊;規格最高的,刻游龍鑲邊,如承德康熙御筆金字避暑山莊龍匾。
中國大陸匾額
- 宋代匾額由兩部分構成:
- 牌面
- 華帶:
- 牌首:牌面上方的雕花橫木。
- 牌帶:牌兩邊的雕花木。
- 牌舌:牌下方雕花橫木。
- 宋式匾額的規格:牌面並非正長方形,而是下部略寬十分之一:
- 牌面的長寬比是每長一尺,上寬八寸,下寬八寸八分。
- 牌首寬三寸,厚四分。
- 牌帶寬二寸八分,厚四分。
- 牌舌寬二寸,厚四分。
華帶和牌面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傾斜一個角度,成一個斗形。牌面後邊四周用木楅加固,二尺的牌子用一楅,三尺的牌子用兩楅、七尺的牌子用三楅。
- 宋式匾額的雕刻:
宋式匾額的牌首、牌帶和牌舌都雕花[4]:
雕刻刀法用混雕,即圓雕[7]
宋代建築太原晉祠聖母殿的前檐下有多幅四字匾,沒有豎式匾額的華帶,代以鑲邊;也的沒有鑲邊。
-
宋代建築太原晉祠聖母殿華帶牌
-
晉祠宋代獻殿匾額
-
宋代聖母殿四字橫匾
明代匾額保存宋代的式樣。
清代匾額有龍頭匾、素線匾額二種,四圍邊抹(宋代稱為華帶),中嵌心字板。邊抹雕刻包括三採過橋,流雲拱身宋龍,深三寸,稱之龍匾,龍匾供奉御書。素線匾用於亭、台、齋、閣之名[8]。
許多清代匾額有漢字和滿文兩種文字。 根據清代《武英殿鐫刻匾額現行則例》,御筆匾額的匾面用粉油青色,其上金字需用金箔,一個一尺八寸的金字,需金箔588張[9]。
日本匾額
臺灣匾額
琉球匾額
朝鮮匾額
-
平壤市廣法寺
韓國匾額
越南匾額
蒙古匾額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