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鶴古建築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虎浿鎮梅鶴村,包括三座橋、一個門、三處宮廟、一處明代民居、五處清代民居和一處民國建築等14處建築,是2018年入選的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2]

Quick Facts 梅鶴古建築群,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梅鶴古建築群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虎浿鎮梅鶴村
座標26°47′53″N 119°14′09″E
分類古建築
時代宋至民國
認定時間2018年9月7日
子項
九跳橋、沉字橋、柳墘橋、石闕門、車山宮、東嶽宮、林公宮、十年廳、方厝里、林居琫厝、林居清厝、林杜行厝、林贊幫厝、民國建築(知青點)
保護歷史
蕉城區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沉字橋)
蕉城區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
Close

各建築概況

橋梁(九跳橋、沉字橋、柳墘橋)

九跳橋是一座全長25米、寬2.4米的三孔伸臂石梁橋,始建於宋代;沉字橋又名花橋、登龍橋,是寧德市境內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石拱木廊橋,全長36米,有3個孔洞,始建於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歷朝歷經多次修繕,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兩次重修,中間設有歇山頂橋亭,廊屋面寬11間,2003年入選蕉城區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3];柳墘橋是一座雙跨石樑柱橋,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占地面積約11平方米。[1]

石闕門

石闕門建於明代,占地面積20.5平方米,由塊石相向壘砌,頂部覆蓋着石牆帽,前方底部設置有須彌座,兩側石壁的地板以石鋪就,門前五級石階,地面鋪設了拜石[1],拜石用以祭拜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的進士謝霖[4]

宮廟(車山宮、東嶽宮、林公宮)

清代興建的車山宮供奉獵神車山公,建築面闊單間,擱檁式懸山頂,宮內外排列象徵四牙的四塊石頭,神案處有一塊代表舌頭的紅色木板,寓意四牙守護外姓。東嶽宮原建於宋代,是謝氏宗祠,謝氏衰落外遷後被林氏村民重建[5],用以供奉東嶽大帝和佛祖、溫康元帥、陳靖姑陳普(當地出身的理學家)[4],由三座並排的大殿組成,其中左側兩座建於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右側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每座殿均採用抬梁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面闊三間,另有門樓、敞廊、偏房等構造。林公宮初建於宋代,最初是娘奶宮,清朝咸豐七年(1857年)重建後改為林公忠平侯王廟,為單進合院式懸山頂建築,主殿面闊三間。[1]

六處民居和知青點

十年廳興建於明朝,清朝乾隆年間重修,是一座單進合院式民居,主廳面寬三間,進深七柱,採用穿斗式木構架,明間減中柱,頂部為懸山頂。方厝里、林居琫厝、林居清厝、林杜行厝、林贊幫厝等清代民居,均採用單進合院式布局,外圍有高大的夯土或匡斗青磚牆,主廳面寬三間,分上下兩層,穿斗式木構架,大門、前廊、前披屋等處裝飾着各類精美的垂花柱和額枋雕刻。另有一座建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建築,後來成為知青點,為帶有門樓的合院式民居,外門樓及主院落大門均為傳統做法建造的石質拱門。[1]

保護歷史

作為梅鶴古建築群的一部分,沉字橋於2003年入選了寧德市蕉城區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3],而梅鶴古建築群整體於2015年12月入選了蕉城區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6],2018年9月7日,入選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福建省人民政府將建築群每個單體建築四周外延20米區域劃定為保護範圍。[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