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的戰役。此戰役為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的戰役,秦國本打算藉著勝魏解楚的威勢趁勝擴大戰果,向韓、魏二國借道攻齊以挫敗齊國,卻反被齊國打敗,於是秦國派遣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國賠罪。
焦循及楊寬認為此戰役當在齊威王末年,[1][2]錢穆認為當在秦惠王三年(前335年),[3]于鬯認為當在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4]朔雪寒綜合時代背景及前人說法,認為當在齊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5]
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齊國在馬陵之戰打敗了魏國,齊國國勢竄起。隔年(前340年),齊、秦、趙從東、西、北三面夾攻魏國,齊、秦在同一陣線,共同敵對魏國,[6]此時兩國關係尚屬友好。
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王稱王後,有心要進軍中原,於次年(前324年)任命張儀為秦相,並攻取魏國陝邑(今河南省陝縣);[7][註 1]隔年(前323年)魏國犀首公孫衍發起魏、趙、燕、韓、中山「五國相王」引起齊、楚二國不滿,齊國打算割地給趙、燕2國一起施壓千乘小國中山國取消稱王未果[8],楚國出兵在襄陵(今河南省睢縣)擊敗魏國,奪取魏國八個邑。[9]此時秦相張儀正策劃著「欲以秦、韓、魏之勢伐齊、荊(楚)」,[10]向秦惠王獻計,認為「和楚國一起進攻魏國,魏國受到挫折就會投向楚國,韓國本來是魏國的友好國家,這樣秦國就被孤立。不如出兵來迷惑他,魏國和楚國大戰,秦國就可以取得河西以外的領土而回。」於是秦惠王反過來允諾魏國與之一起反擊進犯的楚軍,以便取得魏國西河之外的土地。[11]
秦國挾勝魏國之威勢,且幫魏國化解了楚軍的繼續進犯,因此便想趁勢擴大戰果,此時楚國將領昭陽正在移動軍隊準備攻齊,齊國因與魏、趙等國交惡而勢單力孤,秦國見此良機,於是假道韓、魏以攻齊國,[12]企圖藉此挫敗齊國的威勢。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先是越過韓、魏、衛三國,佯攻大野澤左岸的陽晉(今山東省曹縣)要道,突然從陽晉南下至齊國西南重鎮亢父(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部),這裡道路險惡,秦軍想出其不意,從這裡北上繞過右壤直插齊國的南陽腹地。[13]。這時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部隊前去迎戰,此時匡章的父親已死。齊威王曾特許他打了勝仗之後,就為其母親更葬,但為匡章以「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的理由謝絕,使齊威王對匡章的為人有了較深的瞭解。[12]
秦軍行至齊魯邊界處的桑丘(今山東省兗州市),秦軍和匡章率領的齊軍主力相遇,齊、秦兩軍對壘紮營。秦軍將領為了嚴明軍紀,也為拉攏齊地人心,故下令:「有誰敢在距離柳下季墳墓五十步內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絕不寬恕。」同時為了激勵士氣,還下令懸賞「有誰能得到齊王首級的,封萬戶侯,賞賜二萬兩黃金」。[14]
由於秦軍是孤軍深入,又必須顧及到後方,惟恐韓、魏二國在後圖謀。所以秦軍只是虛張聲勢威脅向齊出兵,實際上卻猶疑不定不敢進攻。[13]匡章充分利用了秦軍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開戰前夕,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匡章藉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齊威王派往前線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悄悄向齊威王回報說:「章子讓齊軍加入秦軍。」齊威王聽了置之不理。過了不久,又有前線回來的探子向齊威王回報:「匡章讓齊軍向秦軍投降。」齊威王仍舊不理會。如此反覆多次。朝廷眾大臣見此情景,向齊威王請求說:「說章子失敗降秦的探子,人不相同而言辭相同,大王為何還不發兵前去討伐他呢?」齊威王胸有成竹地回答:「這很明顯的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動,為何要討伐他呢!」不久之後,匡章的戰術大獲成功,秦軍被混進軍營的齊軍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隊內外夾攻,原本戰意就不甚堅決的秦軍一觸即潰。齊國朝中得知前線傳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大臣吃驚,詢問齊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齊威王告訴他們,從匡章的日常表現便可推斷出,堅信他「為人子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儘管前線三次送來情報說匡章可能降秦,但齊威王都沒有相信,堅持放手讓匡章指揮作戰,終於保住了這次抗秦戰爭的勝利。
秦國攻齊失敗後,為防齊、楚與魏聯合攻秦,派遣陳軫出使齊國向齊國求和,並打算會盟一事。齊國雖大勝秦國,但不敢於此時與楚國相抗,以免最後造成秦、楚二國合攻齊國的局面;而此時田忌尚在楚國,齊威王對此更有顧忌,[5]於是委託陳軫前往楚軍說服楚將昭陽不進攻齊國,為齊國解危,並向楚國提出會盟一事。而楚將昭陽因懼怕秦、齊、魏三國聯合攻楚,於是接受了陳軫的遊說。[9][15]秦國派張儀和齊、楚大臣在齧桑(今江蘇省沛縣西南)會盟。[16][17][18][19][20][21]而田嬰也因為匡章之勝,於明年(前322年)加封於薛。[22]齊國於兩年後(前320年)派遺使者往秦國「迎婦」以成「和親」之舉。[23]此後二十餘年間齊、秦兩國再無交兵,直至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齊、魏、韓三國聯軍伐秦為止。
齧桑之會後,張儀因此諸戰役功不抵過,有喪失秦國相位的危機,為化解這場政治危機,於是以「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21]的理由主動請纓免相而藉著秦國威勢入魏國為相,以魏國宰相之位為秦國謀取利益,[5]鞏固推行連橫策略而鬥諸侯;而魏將公孫衍亦於齧桑之會當年,合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有「合眾弱以攻一強」的意圖,其用意在廣結與國,合縱抗秦,借盟國之力挽救魏國的頹勢。此戰之後的四十餘年間,「戰國時代之合縱連橫鬥爭的局勢於是焉開」。[2]
此戰在中國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中被誤為觀澤之戰,而史實上的觀澤之戰是發生在周慎靚王四年(前317年),齊、宋兩國聯軍打敗魏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