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文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簡稱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亦稱「二月紀要」,是1966年2月形成的一份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文藝工作路線問題的會議紀要。「二月紀要」經毛澤東三次修改後下發,是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重要指導文件。雖然文件名為「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但會議實際上是江青發起的,並非林彪約請,毛澤東親自在原題《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前加上了「林彪同志委託」[1]。
1963年12月12日,毛澤東批示:「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着」,「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
1964年6月,毛澤東批示,對全國文聯及其下屬各協會不滿,認為「十五年來,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執行黨的政策,做官當老爺,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最近幾年,竟然墮落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有「變成匈牙利裴多菲俱樂部的危險」。
1966年1月21日,江青通過林彪安排召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江青、陳伯達、張春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劉志堅、總政治部宣傳部長李曼村、總政治部文化部長謝鏜忠、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陳亞丁等人,於2月2日至2月20日在上海錦江小禮堂看了十多部電影和三台戲,座談近20次。會後,劉志堅、李曼村等人起草了《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主要觀點為:「有一條與毛主席思想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
毛澤東指示陳伯達、張春橋、姚文元參與修改,把這條文藝黑線與「30年代上海地下黨執行王明路線」掛起鈎來,把江青領導的戲劇革命,如《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寫進無產階級文藝革命成就。毛澤東三次審閱時親筆增加了「搞掉這條黑線之後,還會有將來的黑線,還得再鬥爭」和「過去十幾年的教訓是,我們抓遲了。毛主席說,他只抓過一些個別問題,沒有全盤地系統地抓起來,而只要我們不抓,很多陣地就只好聽任黑線去占領,這是一條嚴重的教訓」等11處的內容。全文從一稿3000字、二稿5000字,擴展到定稿時的1萬字;並在原題《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前加上「林彪同志委託」。
1966年3月17日毛澤東批示:「此件看了兩遍,覺得可以了。……此件建議用軍委名義,分送中央一些負責同志徵求意見,請他們指出錯誤,以便修改。當然首先要徵求軍委各同志意見。」林彪讓賀龍和中央軍委將《紀要》於3月30日轉報中共中央,4月10日中共中央批發全黨(並附1944年1月9日《毛澤東同志看了〈逼上梁山〉以後寫給延安評劇院的信》)。
1966年4月18日,《解放軍報》通過社論《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將《紀要》的主要內容發表。1967年5月29日,在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五周年之際,《紀要》正式發表。
《紀要》和隨後的《五一六通知》,與毛澤東對文藝問題的兩個批示相呼應,反映了他對文化、政治等領域階級鬥爭形勢的嚴重估計和發動文革的決心,被當時的官方媒體稱為「以毛主席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司令部發出的革命號令」,「是粉碎資本主義復辟的重要文件」。此後,以《紀要》為根據,展開了對以中宣部副部長周揚為代表的文藝黑線的批判,一大批文學藝術家蒙冤罹難,並影響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文藝批評和創作。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年來的文藝政策的左傾思潮推向了自我悖反的極端。[2]
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銷了《紀要》,並公開對其進行揭露和批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