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板龍科(Plateosauridae)是蜥腳形亞目板龍類的一科。[1][2]。板龍科是群早期植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早期的亞洲、歐洲、南美洲。過去有許多物種被歸類於板龍科,但亞當·耶茨在2007年提出板龍科只有包含板龍與黑水龍。早在2003年,亞當·耶茨就提出鞍龍與纖細板龍(P. gracilis)是相同物種。
板龍科 化石時期:三疊紀晚期,
| |
---|---|
板龍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演化支: | †悍龍類 Bagualosauria |
演化支: | †板龍類 Plateosauria |
科: | †板龍科 Plateosauridae Marsh,1895 |
模式種 | |
†恩氏板龍 Plateosaurus engelhardti von Meyer,1837
| |
屬 | |
異名 | |
|
在1895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建立板龍科(Plateosauridae)。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首次提出演化支定義,包含: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刀背大椎龍較遠的所有物種[3]。在2004年,彼得·加爾東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提出另一版本定義: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刀背大椎龍、許氏雲南龍較遠的所有物種。亞當·耶茨在2007年也提出定意: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長梁龍較遠的所有物種[2]。
在1920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建立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提出演化支定義,原蜥腳下目包含:親緣關係接近於恩氏板龍,而離護甲薩爾塔龍較遠的所有物種[3]。近年某些研究提出原蜥腳下目、板龍科的範圍相同,較晚被命名的原蜥腳下目,應是板龍科的異名[2][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