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榘(1869年?—?)[1],字訪漁直隸束鹿縣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法學家。

Thumb
李榘的個人近照

生平

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式甲辰科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侍讀銜翰林院編修。其間,1905年他任《束鹿縣鄉土志》總校。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他被派赴日本留學。宣統元年(1909年)他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同年歸國。後來他曾任直隸法律學堂監督、北洋法政學堂監督。宣統元年(1909年),順直諮議局天津成立,他任議員。後來他還任資政院議員。其間,他於1910年曾參加張謇發起的三次國會請願運動。宣統二年九月(1910年10月),第四次國會請願舉行,他在天津積極參加,後來此次請願被清政府鎮壓,組織天津學界請願的溫世霖被遣戍新疆。1911年憲友會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2][3][4]

中華民國成立後,他曾任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大總統府政治諮議、國會眾議院議員、平政院評事(1914年就任)、約法會議議員(1914年就任)等職。獲授中大夫加上大夫銜。[2][3]1922年曹錕賄選,議員李榘和孫潤宇等4人代表各個政團到天津見王承斌,驗證賄選支票的真假,並回電告知在北京的議員稱賄款真實可信,最後曹錕通過賄選而當選了中華民國大總統[5]

此後李榘的生平不詳。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