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魯士藍(英語:Prussian blue;德語:Preußisch Blau 或 Berliner Blau;化學名稱:亞鐵氰化鐵;分子式:Fe7(CN)18⋅14H2O,或書寫成Fe
4[Fe(CN)
6]
3 · xH
2O簡稱:PB)是一種深藍色的顏料,在畫圖和青花瓷器中應用。普魯士藍由狄斯巴赫(Johann Jacob Diesbach)在意外中發現,他原本是打算製造紅色顏料的。滕氏藍(英語:Turnbull's blue)與普魯士藍是同一種物質,顏色略有不同是因為製備方法等的不同而導致的。[2][3][4][5]
德國的前身普魯士軍隊的制服顏色就是使用該種顏色,以至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仍然沿用普魯士藍軍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方更換成原野灰。
普魯士藍,或柏林藍、中國藍,或滕氏藍的擴展含義並非一種顏色,而是指亞鐵氰化鐵這種深藍色染料。該染料本身在歷史上已有多次出現,甚至可追溯至古埃及,直至據現有記載1706年由約翰·雅可布·狄斯巴赫(Johann Jacob Diesbach)於柏林人工合成,1709年,當亞鐵氰化鐵作為染料開始出售時,便以其人工合成地普魯士王國及柏林命名[6]。由於純淨的氫氰酸最初亦是由舍勒從普魯士藍製得,故以希臘文「藍色」之名命名,中文亦因之。
最初狄斯巴赫把草木灰和牛血混在一起,製成亞鐵氰化鉀,其三水合物俗稱黃血鹽,後與三氯化鐵(或其他能夠提供三價鐵離子的物質)反應後產生:
工業合成手段產生後,最初是由BASF前身法本公司大批量生產。如今通常以亞鐵氰化鉀和硫酸亞鐵首先反應,生成亞鐵氰化亞鐵,然後使用含鉀離子的氧化劑氧化亞鐵離子生成亞鐵氰化鐵沉澱,再過濾乾燥形成工業品亞鐵氰化鐵。
普魯士藍是經典的配合物。其配體為六個氰基,中心離子為二價鐵離子。氰基與二價鐵離子共同通過配位鍵組成六氰合鐵(II)酸根(整體顯-4價)作為普魯士藍的內配位層(內界)。而外層的三價鐵離子與鉀離子作為普魯士藍的外配位層(外界)通過離子鍵與六氰合鐵(II)酸根以離子鍵的形式相連接。結構方面,普魯士藍為六面立(正)方結構。氰基作為立(正)方的各條棱連結處於頂點的鐵離子,其中相同價態的鐵離子在各面上均互為對角,而每間隔一個立(正)方,鉀離子會被包裹在其中。
在醫療上使用的普魯士藍實際上是亞鐵氰化鉀鐵,化學式是[7],用來治療經口的急性或慢性鉈中毒。鉈置換普魯士藍上的鉀後,形成不溶性物質隨糞便排出。用量一般為每日250mg/kg,分4次,溶於50ml 15%甘露醇中口服。同時適量補充氯化鉀,高濃度鉀離子能增加腎對鉈離子的清除能力,可能與鉀競爭性阻斷腎小管對鉈的吸收有關,同時鉀會動員細胞內的鉈移到細胞外,使血鉈含量增加,導致臨床病情加重,需要慎用。
作為首次出現的工業合成染料,因其穩定性,且不溶於水,其着色效果遠強於以往的有機天然染料靛藍,雖存在些許毒性,但被德意志第二帝國作為軍服染料長時間使用,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也以其為正規軍隊的標準染料。
常用來檢驗溶液中二價鐵離子的存在,產生標誌滕氏藍沉澱
普魯士藍是在普魯士藍測定總苯酚時形成的。 樣品和酚類標準品加入酸性氯化鐵和鐵氰化物,鐵氰化物被酚類還原成亞鐵氰化物。 三氯化鐵和亞鐵氰化物反應生成普魯士藍。 將樣品在 700 nm 處的吸光度與標準品進行比較,可以測定總酚或多酚[9][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