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勒(德語:Putler烏克蘭語及俄語:Путлер),或稱弗拉道夫·普特勒(德語:Vladolf Putler[1];俄語:Владольф Путлер[2][3]),是針對俄羅斯最高領導人弗拉基米爾·普京負面稱呼。「普特勒」一詞由其姓氏普京與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的姓氏合併而成。[4][5][6]通常被運用於反對普京的口號中,如「普特勒要完了!」或者「打倒普特勒!」(德語:Putler kaputt!;俄語:Путлер Капут!)對該術語的使用一般認為是針對普京有負面的意識形態

Thumb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示威者舉着寫有「普特勒」的標語牌

起源

根據俄羅斯語言學家鮑里斯·亞希耶維奇·沙里富林俄語Шарифуллин, Борис Яхиевич的整理指出,「普特勒」這個詞可能是在俄羅斯本土創造的。[7]法國歷史學家馬萊娜·拉呂埃勒英語Marlène Laruelle則認為這個詞彙最初源自烏克蘭媒體[8]

運用

據歐洲媒體中心的報告指出,「普特勒」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對普京的批評者中使用很普遍。[9]而使用並非源自德國的德語口號「Putler Kaputt!」則是一種創造聲勢的技巧,因為會營造外國人士也使用這個詞語的假象,但同時俄羅斯人也能理解這個口號所代表的含義。[10]

俄羅斯國內示威運動

自2009年,這個詞語的運用在俄羅斯引起了誹謗名譽的法律問題:如2009年1月31日,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海參崴的一次反對政府課收二手轎車關稅的集會上,一名示威者舉着寫有 「Putler Kaputt(普特勒要完了!)」的告示牌,致使該黨支部被市檢察院警告。[11][12]俄共黨支部事後則在官方網站上傳以下文字作為回應。[13][14]

[……]這個口號的創作者顯然是根據一個從事二手車生意的人的經歷所改編:而他的名字就叫做「普特勒」,由於政府對二手車課以重稅,才導致他丟掉了工作、從而無法贍養他的家庭。他與這裏成千上萬的居民一樣,打算離開濱海邊疆區地區,因為這裏根本不可能會有生計。

至2009年4月,該口號被俄羅斯政府正式禁止。[15]根據俄羅斯聯邦司法部濱海部門的說法,該口號「顯然對普京作為國家權力代表的人格及其行為,帶有情緒且具有攻擊性的評價」。[14]即使俄羅斯官方禁止了這一口號,但在2011年12月4日的國家杜馬選舉2012年總統選舉中,莫斯科反對黨的示威活動也使用了「Putler Kaputt」的口號。[16]

俄烏戰爭

Thumb
反戰示威者舉着「立刻阻止普特勒」的標語牌

2022年2月24日清晨,普京揮軍大舉入侵烏克蘭,此番行徑引爆全球怒火,世界各地爆發反戰抗議活動,示威者痛批普京是希特勒再世——普特勒。[17][18]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