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簡稱藍皮火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快車(2006年11月1日前為普通車與平快車)是臺灣鐵路管理局(略稱臺鐵或臺鐵局,現改制為臺灣鐵路公司)的車種之一。
戰後,臺灣鐵路原只有每站皆停的普通車與某些站不停的快車兩種車種,而各列車編成中有等級不同之車廂,收費亦有所不同。
後於1953年起實施「平等號」列車制度,各列車由單一等級客車廂編成,是故有謂「平快車」即為「平等號快車」的簡稱。自此,狹義來說,普通車是指以三等客車編成,每站皆停的列車,而平快車是指以無空調二等客車編成,某些車站不停靠的列車。
而後於1988年9月1日對號特快列車等級取消以後,普通車與平快車乃用以泛指無空調列車,所使用車廂包含通勤客車(三等客車)、用於對號特快與平快車的車廂(二等客車),及多種柴油客車(詳見柴油普通車(柴普)一段)。後來普通車與平快車改為相同票價,惟於列車停靠站與待避層級上仍有差別(普通車級別低於平快車)。
後來台鐵客車全面空調化,無空調客車僅運用在非電化路線上使用,於2020年12月23日改點停駛前僅剩南迴線存在一天一班往返,南迴線上的普快車常為三等與二等客車混合編成。另外曾有一批平快車(35SPK32700型客車)被加裝冷氣改為冷氣平快,雖有空調,但排點、牽引種別、停靠車站等等,皆與一般平快車並無太大差異,收費也與平快車相同。
此級別列車高於普通車,低於通勤電車及各類對號列車。
平快車為不對號、無空調列車,不停靠某些車站,且行車速度(牽引種別)大多較普通車為快,列車等級較普通車為高(普通車須待避平快車)。常附掛行李車,並有長途跨線平快車(例如往返花蓮—高雄間,經北迴線、海線的196/169次「下行」、166/193次「上行」平快)。
1951年起,台鐵陸續使用美援資金購入鋼體客車。因新車取代第三、四次車原有之頭,二、三等車編組,便將之命名為「平等號」。平等號開行之初附有餐廳車,但不久後即取消。起初「平等號」稱呼僅適用於使用美援軟墊客車之列車,但因臺鐵逐漸引進新客車,平等號成為所有新型二等客車之概括性稱號。
於1953年12月1日起,台鐵取消客車等級制,全面實施「平等號」列車制度,長程快車一律以二等客車編成,均稱為「平等號快車」。後稱為「平快車」,乃為長途、不對號入座之快車。特快對號車之不同係在於使用平等客車之餘,尚有使用客廳車一節。
平快車所使用的車廂多為二等客車(泛指配備翻背椅/旋轉椅的無空調客車),後期隨著對號特快車班次減少,平快車與對號特快車車廂的運用也漸漸失去差別。而雖名為「平快」,但車廂的終點顯示器上所掛的牌子常常僅寫「快車」兩字。1988年9月1日取消對號特快車以後,所有原對號特快車使用車廂便改用為行駛平快車。平快車票價則早就與普通車相同。
在平快車歷史的末期,所停車站越來越多,甚至有站站都停的列車(例如彰化往新竹的176次),所使用的車廂也常為二等與三等客車混編,牽引種別則由E客甲B速到客乙C速都有。2005年1月10日停駛長途平快車後,所有僅存的平快車均為各站停靠。後來台鐵於2006年11月1日起調整列車名稱,平快車與普通車合併改稱普快車,過往平快車不停靠部分車站的功能由區間快車取代。
台鐵於1993年將原有100輛的35SPK32700型(當時用於平快車)挑選50輛改造並加裝空調,車輛型號改為35SPK2300型,原作為復興號使用。但因乘車品質較復興號差(車內座椅仍使用無法躺的旋轉椅)且排點仍與原本平快車無異,終於導致民眾反彈,後來台鐵便將35SPK2300型運用於平快車[1]。惟冷氣平快車行駛於縱貫線之時,縱貫線也有長途跨東西幹線之無空調平快車(166/193次、196/169次)行駛,於是出現同種票價卻有不同服務(空調之有無)車廂之情形。部分車站為利民眾辨識,於車站時刻表以「冷氣平快」及「平快」區分有無空調班次。
原用於光華號的DR2700型柴聯車,在鐵路電氣化後歷經柴對快、柴油快車(簡稱柴快)等車種名變遷,由中長途對號快車成為通勤客車。在1988年,隨著對號特快車種之取消,所有柴對快改稱「柴快」,票價與平快相同,僅停靠較主要的車站。其曾以柴快名義行駛於縱貫線台北至中壢區間、后里至斗南區間、屏東線、宜蘭線,並曾於花東線短暫地以柴快名義行駛。
此為客車級別最低之列車。其歷史可追溯至清領台灣鐵路初創時期。二戰後為所有客車列車之最大宗,初期編組多為二、三等客車合編(亦有15、16次頭二三等加上餐車的編組),但是趨近平等化時期則多改為純三等車編組。列車編組單一等級化後,稱為「普通客車」。所使用的車廂也最多樣,從戰後初期的木造客車,到自有動力的柴油客車都曾用於行駛普通車。因軌道運輸發展較早的國家其通勤列車大多以電聯車型態行駛,故台鐵這些以機車牽引通勤客車形式的普通車,在當時是很特別的存在[1]。
一般而言普通車泛指由機車牽引無空調三等客車,每站都停的列車,有些普通車也曾附掛行李車(甚至是貨車車體的代用行李車——因此牽引種別屬於低速)。戰後初期三等客車內部配備簡單,僅有面對面之木條椅及電扇,行駛路況不佳之路段時乘坐感不佳。 所用之車廂有稱為通勤客車者,簡稱為TP(三等客車)。
上述各型客車基本上內部有電扇,每側有兩個氣壓控制的自動門(單扇或雙扇),開關由列車長統一控制;門邊附有鍊條,以為車門故障時警示與隔離之用,內部座位多為長條椅,但TP/TPK32200型座位則呈「非」字形排列。隨著普通車逐步停駛,這類車廂有的被改為代用行李車(主要是長條椅客車),有兩節車廂則改為小客車運送用車廂。此外30TP/TPK32600型車輛長度為17公尺,其餘型式則為20公尺。
於2006年11月1日起與平快車合併改稱普快車。
此為以自身有動力之柴油客車行駛的普通車。所用客車主要分類如下:
1990年以後,台鐵開始以通勤電聯車取代機車牽引的通勤列車,實施台鐵捷運化、簡化車種、幹線電氣化等政策,普快車班次與行駛區間也隨改點逐漸減少[2]。
1998年5月26日改點隨著EMU500型電聯車逐步交車,西部幹線普通車全數停駛,僅行駛長途平快車。
2005年1月10日改點,長途平快車全數停駛,但因通勤電聯車運用吃緊,甚至必須南車北調,因此縱貫線南段曾短暫以35SPK2300型客車行駛冷氣平快車以彌補停駛的電車班次,於EMU700型電聯車加入營運後亦已停駛。後來保留行駛的普快車已有作為文化資產保留的意味,常出現於影像作品之中。
2020年12月23日,南迴鐵路電氣化正式完工通車,停駛3671次及3672次普快車,普快車全面退出定期列車營運[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