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台懷鎮中心區,是五台山規模大、歷史悠久的寺院,著名漢傳佛教寺院,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該寺歷史悠久,為五台山「開山祖寺」、「中國第二古寺」。現為五台山的青廟領袖,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全山寺院之首。「清涼山大華嚴寺」即指此寺。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顯通寺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山西省忻州市台懷鎮 39°0′32.54″N 113°35′23.50″E |
宗教 | 漢傳佛教 |
宗派 | 禪宗 |
開山時間 | 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顯通寺 |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2-26 |
認定時間 | 1982年2月23日 |
地圖 | |
歷史沿革
該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1],謂五台山的地形極似佛陀講經的印度靈鷲山。該寺為五台山「開山祖寺」,更是「中國第二古寺」,僅晚於白馬寺數年[2]。北魏時擴建,稱花園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大華嚴寺。唐朝時,大華嚴寺包括現在的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賜名「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再賜「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
建築風格
顯通寺占地8公頃(一百二十畝),各種建築四百多間,中軸線上有7座建築: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梁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閣[3]。其中大雄寶殿、無量殿、銅殿和大鐘樓最具特色。
顯通寺鐘樓建於明代,鐘樓位於圓照寺、菩薩頂、羅睺寺和塔院寺寺廟群的核心位置,為台懷鎮的醒目標誌。它的位置位於寺外,頗為奇特,為「顯通寺四大怪」[4]之首。這是因為萬曆皇帝下令把顯通寺的塔院分離擴建成為獨立的塔院寺,因此顯通寺另闢道路,修建木牌樓和鐘樓,另開山門。下層是條石台基,開闢南北向拱門,上層為二層磚木樓閣,三重檐十字歇山頂,懸掛的「幽冥鍾」又名,「長鳴鐘」,是五台山最大的銅鐘,鑄造於明天啟年間,高2.5米,鐘口徑1.6米,重達9999.5斤,鐘面刻有萬餘字楷書佛經[5]。
大雄寶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為顯通寺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體量巨大,寬闊幽深,為五台殿宇之最,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檐下四周設迴廊,正面出五開間的重檐卷棚頂抱廈。殿內供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塑像,兩側為三大士、十八羅漢。
無量殿又稱無梁殿,建於明崇禎九年(1636年),為磚砌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上下二層,面闊七間28.2米,進深四間16米,高20.3米,內部為三間穹窿頂磚窯,結構類似太原永祚寺和永濟萬固寺的無梁殿。穹頂藻井懸空,無梁無柱,宏偉壯觀,雕飾精美,供奉銅鑄毗盧佛。
銅殿鑄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為明神宗感謝母恩而建,是一座方形建築物,用青銅鑄件組裝而成,重檐歇山頂,高8.3米,寬4.7米,深4.5米,使用了10萬斤銅鑄造。殿內四壁有萬尊小佛,中央供奉3尺高的銅佛,為罕見銅製文物。它是中國僅有的三銅殿之一,另外兩座,一在浙江普陀山,一在四川峨眉山。
寺藏珍寶
該寺內珍藏着從漢至清的各類文物寶藏。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唐朝石碑,分別以摹仿龍形和虎形刻有「龍」、「虎」二字。大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一座為無字碑,另一座為康熙所書的有字碑。藏經樓中存有北魏時期銅鑄旃檀佛像,以及北宋開寶年間的雷峰塔藏經,亦有明朝手繪的菩提樹葉上十八羅漢像,楊家將兵器、千缽文殊銅像、華嚴經字塔(為六十華嚴)等[6]。
保護
1982年2月23日,顯通寺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2-26[7]。2006年5月25日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併入五台山古建築群[8]。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