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是指1983年5月26日發生於當地時間在上午11點59分57秒(日本標準時間,UTC+9)的地震,地震規模Mj7.7。地震震央位在日本秋田縣能代市以西100公里左右的日本海上。本次地震導致104人罹難,其中有100人死於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巨大海嘯襲擊的主要區域包括青森縣、秋田縣和能登半島東岸。巨大海嘯襲擊了輪島市一個漁村的鏡頭被紀錄下來並且通過電視進行了轉播。其中有部分地區巨大海嘯登陸的時候高度超過了為10公尺。巨大海嘯襲擊的地區還包括了奧尻島,該處在10年之後的北海道南西沖地震中遭受到了更大的傷亡。
日本本州西北部處在日本海東南邊緣,這一區域主要是晚漸新世到中中新世期間海底擴張產生的海洋地殼,而這一伸展構造過程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伸展斷層和沉積盆地。然而,目前這一區域在收縮構造的作用下正在發生反演,形成背斜結構[3]。有研究認為本州西北岸正在形成早期的隱沒帶,但是這一理論並沒有被廣泛接受[1]。
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在上午11點59分57秒,這場地震持續了大約60秒。震源機制解顯示斷層屬於為逆斷層,餘震的分布符合以30°向東下沉的斷層平面所發生了移動的推論。2處單獨的斷層也發生了破裂,位於北側的斷層走向為NNW-SSE,位於南側的斷層走向為SSW-NNE。破裂開始屬於南側的斷層,10秒鐘之後北側的斷層也發生了破裂[4]。氣象廳觀測最大震度5[2]。各地震度如下[5]:
地震發生12分鐘後,第一波巨大海嘯襲擊了海岸,高度為14.9公尺,在男鹿半島錄得[6]。最初的地震模型無法解釋地震和海嘯襲擊之間極短的間隔。可能的解釋包括斷層向西傾斜讓得巨大海嘯源向海岸方向移動,但是這解釋與地震數據不符。另一種解釋是南側的斷層在地震之前發就生了無震滑動,造成了巨大海嘯[4]。巨大海嘯帶來的海嘯沉積在陸地上和日本海中都有發現[7]。在韓國鬱陵島觀測到1.26公尺的海嘯、江原道墨湖地區也觀測到2公尺的海嘯。[8]
地震帶來的損失主要是由於土壤液化卻導致了讓房屋倒塌、造成一系列交通事故和鐵路事故。這場地震后土壤液化的程度是1964年新潟地震以來最高的,其中又以地下有鬆散的全新世風積沙和沖積沙的區域為最[9]。有4人直接死於這場地震[2]。
總共有100人死於引發的巨大海嘯。地震之後14分鐘海嘯警報發布,但是在震中附近的地區已經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遭受到巨大海嘯襲擊[6]。很多人在第一波的巨大海嘯襲擊時仍在海岸線上或者正在海上作業。巨大海嘯還對海岸附近的防風工事造成了很大損失。地震之後約一個多小時,海嘯就抵達了韓國海岸,造成了有3人罹難[6]。其中罹難有1人, 失蹤2人, 受傷2人 ,房屋損毀 : 坍塌 1棟, 損壞 22棟, 水淹19間, 船舶毀損 : 損毀 47艘, 破損 34艘。[8]朝鮮遭受到的影響不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