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修道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濟各會(拉丁語:Ordines Franciscani),又稱方濟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派別之一。這些修會由亞西西的方濟各於1209年創立,分為三大組:
Ordo Fratrum Minorum(拉丁語)[1] | |
原稱 | 遵規小兄弟會 |
---|---|
簡稱 | OFM |
前身機構 | 遵規小兄弟會 |
成立時間 | 1209年2月24日 |
創始人 | 亞西西的方濟各 |
創始地 | 義大利阿西西 |
類型 | 獻身生活的托缽修會機構(男子)[1] |
法律地位 | 宗教機構 |
總部 | General Curia Via di S. Maria Mediatrice, 2500165 Roma, Italia[1] |
會員 (2020) | 12,726 (8,771名牧師)[1] |
會長 | 馬西莫·富薩雷利 |
座右銘 | 平安美善 (拉丁語:Pax et bonum) |
上級組織 | 天主教會 |
分支機構 | 世俗方濟各會 (1221年) 聖方濟各第三會 (1447年) |
脫離 | 住院小兄弟會 (1209年) 方濟嘉布遣會 (1520年) |
網站 | ofm |
創始人為亞西西的方濟各,原名喬瓦尼·貝納多內(Giovanni Benadone),他年輕時常飲酒作樂,父親甚為擔憂,方濟曾在反對王公貴族的戰役中被擄達一年之久,之後又染重病,一步一步地讓他悔改歸正,於1208年之後開始在亞西西周圍遊行,幫助困苦無依之人並重修教堂。過著模仿基督耶穌、極度貧窮的生活,他相信以此種方式才能脫離世俗、不受影響、專心跟從基督。[2]此派修道士的特點是:將所有財物都捐給窮人、靠布施行乞過生活、直屬羅馬教宗的管轄、潛心研究學問、四處講道,甚至最後成為教宗用來壓制異端的工具,這些行乞修會成員對當時西歐的生活產生非常驚人的影響[3]。
方濟會效忠羅馬教廷,重視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反對異端,為傳揚福音而到處遊方。於1209年由意大利亞西西的聖方濟得教宗依諾森三世的批准成立。1223年教宗何諾三世批准其重新撰寫第二會規。
初創時,會內不置產業,靠雙手工作為生,有需要時則行乞,故為托鉢派。及後,方濟會日益興旺,獲准擁有產業,難再過貧苦生活,內部因而分裂為守規派、住院派和嘉布遣派三支派。其中,守規派改革當時日趨安逸的修會,主張堅守方濟最初創會的教導過貧窮生活、他們因拒絕接受教宗要他們改變規例而遭到迫害,並在16世紀時通過傳教向外發展;接受改變規例的方濟會士稱之為住院派。[4]方濟的同鄉佳蘭(加辣,嘉勒)在方濟創建的女修會擔任第一任會長,倡導隱修,稱方濟第二會(又稱佳蘭會)。方濟亦為在俗人士設立了第三會,入會者不必出家,只須在修會指導下過福音生活。
1289年,方濟會會士孟高維諾總主教,受羅馬教廷派遣前往時值元朝統治的中國。經海路,1291年抵達泉州,1294年抵達大都(今北京),是為最早期的來華天主教傳教士(當時尚未有基督新教)。
天主教在元末中國中斷之後,於明末再度進入中國。方濟會再次進入中國是從1633年抵達福建福安的利安當(Antonio de Santa Maria Caballero,OFM,1602-1669)神父開始。
全球小兄弟會的總中心設於羅馬,由以總會長為首的服務團隊(參議員)作中央協調。一萬五千多名的小兄弟分佈於113個國家,隸屬於不同會省。台灣及香港小兄弟合為中華之后會省;香港兄弟屬於孟高維諾會區,屬於中華之后會省[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