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新地島效應是指極地出現的海市蜃樓,它是由在大氣溫躍層之間的陽光發生大氣折射而引起。新地島效應給人的感覺是太陽升起得比它實際上應有的時間早(從天文學的觀點),並根據氣象狀況,太陽的形狀會成一條線或是正方形(有時稱為"矩形太陽"),由扁平的沙漏形疊加組成。要形成這種蜃景,需要有一個數百公里的逆溫層,並且取決於逆溫層的溫度梯度。陽光必須順著地球的曲度彎曲行進400公里以上,才能讓可見的太陽盤面被提升至海平面上5度以上的高度。

Thumb
新地島效應:由於海市蜃樓而失真的影像,也可以看見綠閃光

第一位記錄到這個現象的人是威廉·巴倫支探險隊的成員Gerrit de Veer英語Gerrit de Veer,探險隊在1596至1597年第三次進入北極地區,但命運多舛被困在冰雪中,在新地島的臨時小屋中,忍受冬季的嚴寒和永夜。在1597年1月24日,De Veer和另一位探險隊成員宣稱,在預計太陽重返地平線上的兩個星期前就看見了太陽。他們遭到其餘船員的懷疑(有人指責de Veer使用過去的儒略曆,而不是幾年前才引入的格里曆),但在1月27日所有的人都看見了「圓形的太陽」 [1]。數世紀來,這個報告都受到質疑,直到20世紀這個現象才終於被證明是真實的[2][3][4]

在極地之外的地區,日本北海道別海町野付半島尾岱沼,在秋冬季期間有一定概率可以觀察到這個現象[5][6]。在日立市[7]山形縣鶴岡市也有相關的觀察記錄[8]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