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夫特正義》(英語:Swift Justice)是迪克·沃夫和理查德·阿爾巴里諾創作的美國偵破電視劇,於1996年3月13日至7月17日在聯合派拉蒙電視網共播出一季。節目講述前海豹部隊成員麥克·斯威夫特(詹姆斯·麥卡菲飾)被紐約市警察局開除後當上私家偵探,父親艾爾·斯威夫特(蘭·卡琉飾)、過去的警局搭檔蘭德爾·帕特森警探(蓋瑞·杜爾登)都支持他的新事業。電視劇的攝製預算不多,基本是在紐約實地取景。
專業評論認為《斯威夫特正義》過分強調暴力,特別是試播集開頭的情節,將節目與罪案劇情電視劇《私家偵探》和1988年電影《終極警探》對比。面對觀眾、廣告商和評論家針對暴力鏡頭的投訴,聯合派拉蒙電視網將本劇停播。沃夫認為節目收視率還不錯,不該這麼快停播。《斯威夫特正義》的視覺呈現和麥卡菲的表演贏得讚譽,但劇評人認為劇情太公式化。
構想和人物
《斯威夫特正義》屬偵破劇,講述海豹部隊軍人麥克·斯威夫特(Mac Swift,詹姆斯·麥卡菲飾)退伍後進入紐約市警察局工作[1][2],搭檔蘭德爾·帕特森(Randall Patterson,蓋瑞·杜爾登飾)警探正是他最鐵的朋友[1][3],但麥克的直屬上級正好是父親艾爾·斯威夫特(Al Swift,蘭·卡琉飾),和安德魯·科芬(Andrew Coffin,吉安卡洛·伊坡托飾)等其他領導都經常訓斥麥克[1][2][3]。麥克在試播集中想要逮捕賣淫團伙的幕後黑手(斯基普·薩德思飾),此人還利用妓女製造甜蜜陷阱,勒索、販毒和信用卡信息盜竊都有涉足[1][3]。麥克為破案與妓女安妮(金·迪肯斯)合作,兩人逐漸產生感情,她是為支付大學學費和母親的養老院費用走上賣淫之路[1]。安妮遭人謀殺後,麥克的行為變得越來越乖張和暴力[3],最終導致他在試播集結尾被警局解職[1]。
麥克在後面的分集中成為私家偵探,向那些因「常規執法原則所限無法獲得幫助」的人服務[2]。他不動用私刑,而是設法提升客戶走上法庭的勝算[4]。麥克精通計算機[2],單靠設計軟件的版稅收入就足以保障財務穩定[1],還設立電子郵件地址接受客戶來信[2]。據聯合派拉蒙電視網宣傳,麥克依靠「科技、智慧、魅力和肌肉」破案[5],是20世紀「90年代真正的技術主導型犯罪鬥士」[3]。蘭德爾在全季經常向麥克提供案件信息,艾爾被降職,從外勤警官變成辦公室警員[2]。
部分分集涉及的案件包括:搖滾歌手想與家暴丈夫離婚而不可得;夫妻離婚後兒子和母親生活,但卻被父親綁架;男子將受害人綁起來折磨,把高爾夫球朝他們身上打[2][5]。客串出鏡的明星包括珍妮佛·嘉納[6]和德瑞·德·瑪泰(Drea de Matteo)[7]和Ice-T[8]。許多評論員認為本劇過於暴力[3][9][10],特別是試播集開頭就有九人死亡[9]。雖然暴力鏡頭很多,但劇中卻沒有鮮血四濺的場面[11]。部分劇評將《斯威夫特正義》與罪案劇情電視劇《私家偵探》(The Equalizer)和1988年電影動作片《終極警探》對比[1][3][4],《奧蘭多哨兵報》(Orlando Sentinel)的哈爾·博德克(Hal Boedeker)認為新劇屬「都市西部電視劇」[5]。主創兼執行製作人迪克·沃夫覺得主人翁就像「不戴面具的蝙蝠俠」[3],節目基調反政治正確而行之[12]。他根據1957年開播的電視劇《槍手聖騎士》(Have Gun – Will Travel)中的主人翁創作人物麥克[13],覺得麥克與蘭德爾的友誼就像《致命武器》系列電影中的馬丁·瑞格(Martin Riggs)和羅傑·默托(Roger Murtaugh)[14][15]。
製作與播映
《斯威夫特正義》由沃夫影業與環球電視公司製作,沃夫和理查德·阿爾巴里諾(Richard Albarino)主創[1][16]。節目是在紐約實地取景[1],《紐約》雜誌的莫琳·卡拉漢(Maureen Callahan)稱本劇製作成本很低[17]。拍攝期間,在劇中客串出演詐騙犯的讓-克洛德·拉馬雷(Jean-Claude La Marre)差點被警員逮捕,拉馬雷聲稱警方憑種族偏見抓人,製片商和紐約市警察局對此不予置評[17]。托德·埃弗里特(Todd Everett)在《綜藝》雜誌發文,稱里克·馬洛塔(Rick Marotta)創作的合成打擊器樂表現不俗[1]。《斯威夫特正義》是加里·格拉斯伯格(Gary Glasberg)首度為劇長約一小時的電視節目編劇,自認屬「重大突破」,他後來成為偵破劇《海軍罪案調查處》的節目統籌[18]。
聯合派拉蒙電視網制訂「新春激進節目單」,將電視台的節目時段增至每周三個晚上[4],並為此訂購《斯威夫特正義》作為季中換血節目[19],占據北美東部時區周三晚九點檔[2],1996年3至7月共播出13集[20]。《落基山新聞報》(Rocky Mountain News)刊登達斯提·桑德斯(Dusty Saunders)的文章,稱本劇證明聯合派拉蒙電視網的節目正朝動作歷險類轉變[21]。斯科蒂·杜普里(Scotty Dupree)在《媒體周刊》(Mediaweek)發文,認為本劇與《哨兵》(The Sentinel)均旨在吸收男觀眾,其中《斯威夫特正義》是除《執法悍將》以外周三晚唯一主要面向男觀眾的節目[22]。對此沃夫也表示,電視劇的目標觀眾群是18至34歲男子[23]。
《斯威夫特正義》的試播集提醒觀眾節目包含暴力內容[15]。劇集播出期間,看門狗組織和部分觀眾批評電視劇不該有這麼多暴力[3][5][24]。聯合派拉蒙電視網後來停播《斯威夫特正義》、《蒸發的男人》(Nowhere Man)、《微調》(Minor Adjustments)和《超自然界限》(The Paranormal Borderline),改播黑人情景喜劇[25],其中停播《斯威夫特正義》主要是因為觀眾和廣告商針對暴力內容的投訴[26][27]。2013年,沃夫在接受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採訪時稱,當年聯合派拉蒙電視網根本沒有其他劇情電視劇的收視率能夠與《斯威夫特正義》相比,停播決定過於草率[12]。節目取消後,沃夫為電視劇《玩家》(Players,1997年)和電影《放逐》(Exiled: A Law & Order Movie,1998年)挑選演員時兩度聘請Ice-T,後者對此表示,沃夫經常挑選合作過的演員[8]。
分集
集數 | 標題 | 導演 | 編劇 | 首播日期 [20] | 美國收視人數 (百萬) | |
---|---|---|---|---|---|---|
1 | 孤立無援 | 傑斯·亞歷山大(Jace Alexander) | 戴維·H·巴爾金(David H. Balkin) | 1996年3月13日 | 待定 | |
賣淫團伙領頭人命令妓女盜取恩客信用卡資料,紐約市警察局麥克·斯威夫特查案期間愛上妓女安妮,安妮遭謀殺後,麥克殺死殺手,因此被警局開除。 | ||||||
2 | 試播集 | 傑斯·亞歷山大 | 無記載 | 1996年3月20日 | 3.7[28] | |
女客戶的兒子被前夫綁架,麥克協助尋人期間發現嫌疑人是新納粹團伙領袖。 | ||||||
3 | 性、死亡和搖滾樂 | 弗雷德里克·金·凱勒(Frederick King Keller) | 加里·格拉斯伯格 | 1996年3月27日 | 待定 | |
想同丈夫離婚而不可得的女子向警方求助,蘭德爾·帕特森請麥克出手。 | ||||||
4 | 超級筆記 | 弗雷德里克·金·凱勒 | 傑里·帕特里克·布朗(Jerry Patrick Brown) | 1996年4月3日 | 2.0[29] | |
聯邦探員在調查假幣案時失蹤,他的搭檔聘請麥克協助找人。 | ||||||
5 | 72大街疑案 | 奧斯卡·科斯托(Oscar L. Costo) | 詹姆斯·戴爾(James Dale) | 1996年4月10日 | 待定 | |
麥克幫前政治活動家搜尋企圖謀殺她的兇手。 | ||||||
6 | 收復街頭 | 李·邦納(Lee Bonner) | 桑尼·戈登(Sonny Gordon) | 1996年4月24日 | 待定 | |
組織鄰里反抗毒販的女子被殺,麥克介入調查。 | ||||||
7 | 百無禁忌 | 弗雷德里克·金·凱勒 | 加里·格拉斯伯格 | 1996年5月1日 | 待定 | |
女客戶的男友失蹤,麥克調查期間捲入非法牢籠格鬥。 | ||||||
8 | 馬 | 馬修·佩恩(Matthew Penn) | 喬納森·羅伯特·卡普蘭(Jonathan Robert Kaplan) | 1996年5月8日 | 待定 | |
麥克調查殺馬案期間遇到高利貸放貸人。 | ||||||
9 | 毒藥 | 弗雷德里克·金·凱勒 | 鮑勃·羅傑斯(Bob Rogers) | 1996年5月15日 | 待定 | |
麥克和蘭德爾一起調查科學家死亡案,發現製藥公司銷毀臨床數據,靠致人死亡的藥物大發橫財。 | ||||||
10 | 以賽亞之女 | 耶蘇斯·薩爾瓦多·特雷維尼奧(Jesús Salvador Treviño) | 威廉·哈斯利(William Hasley) | 1996年5月22日 | 2.1[30] | |
阿米什男子來到曼哈頓尋找女兒,請求麥克幫助。 | ||||||
11 | 陰霾 | 弗雷德里克·金·凱勒 | 桑尼·戈登 | 1996年7月2日 | 2.1[31] | |
女子發現有人企圖謀殺她後請麥克幫忙找到此人,但她因酗酒忘記關鍵線索。 | ||||||
12 | 石頭 | 無記載 | 無記載 | 1996年7月10日 | 待定 | |
緩刑出獄的女子向麥克求援,她的朋友從職業盜賊手中偷走價值兩百萬美元的珠寶。 | ||||||
13 | 報應 | 弗雷德里克·金·凱勒 | 馬克·里森(Mark Lisson) | 1996年7月17日 | 待定 | |
麥克和蘭道爾曾幫助某女逃脫連環殺手,但她又找上兩人,稱夢見兇手即將殺上門來。 |
專業評價
評論員讚揚劇中視覺風格,但批評情節缺乏新意。埃弗里特和《芝加哥論壇報》的史蒂夫·約翰遜(Steve Johnson)都覺得節目鏡頭看上去頗為美觀,但劇情實在俗套[1][4]。埃弗里特認為本劇是聯合派拉蒙電視網視覺上最誘人的節目[1],約翰遜認可電視劇「情感內斂、貼近街頭」的風格[4]。朱迪·尼科爾斯(Judy Nichols)在《基督科學箴言報》發文,同樣認可劇中快速移動的動作風格,以及突如其來的快節奏鏡頭切換[15]。但《波士頓環球報》的弗雷德里克·比德爾(Frederic M. Biddle)指出,單憑視覺風格還不足以支撐整部電視劇[32][33],也不是暴力鏡頭過於頻繁的理由[33]。比德爾整體認為節目金玉其外,卻完全沒有靈魂[32]。
麥卡菲及所扮角色頗受好評。約翰·奧康納(John O'Connor)在《紐約時報》發文,稱讚麥克聲為動作英雄也有充滿情感的一面[3]。《人物》周刊的湯姆·格利亞托(Tom Gliatto)與《弗吉尼亞嚮導報》(The Virginian-Pilot)的拉里·邦科(Larry Bonko)特別稱讚麥卡菲的瀟灑形象[4][34]。格利亞托覺得他「非常帥氣,但又不至於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或是覺得這麼帥的人不可能是動作電視劇主角」[4];邦科也覺得人物的強悍極具魅力[34],還稱麥卡菲是出演麥克的完美人選[23]。
劇評人批評節目暴力內容過多[9][10]。《德瑟雷特新聞報》(Deseret News)的斯科特·皮爾斯(Scott D. Pierce)批評電視劇構想脫離現實,全劇「到處都是暴力,動機引人質疑,只剩暴力和更多的暴力」[9]。《舊金山紀事報》刊登約翰·卡曼(John Carman)的評論,認為本劇足以滿足動作節目的要求,但完全不必要加入這麼多暴力內容[10]。部分評論批評《斯威夫特正義》劇情缺乏新意[1][4][35]。蘇珊·丹尼爾斯(Susanne Daniels)與辛西婭·利特爾頓(Cynthia Littleton)2007年的著作《季終:華納兄弟電視網和聯合派拉蒙電視網的意外崛起和衰落》(Season Finale: The Unexpected Rise and Fall of The WB and UPN)就對本劇嗤之以鼻,覺得不過是「爛大街的刑警劇」[35]。博德克批評節目乏善可陳,仿佛倒退回20世紀80年代[5]。霍華德·羅森伯格(Howard Rosenberg)在《洛杉磯時報》發文指出電視劇的情節漏洞[11],格利亞托批評劇中部分反派的愚蠢程度在犯罪史上都能排上號[3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