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斜硅鎂石(英語:Clinohumite)是[1]矽鎂石組中少見的成員,根據化學式(Mg, Fe)
9(SiO
4)
4(F,OH)
2,是矽酸鎂的一種。該分子式可以認為是四顆橄欖石Mg
2SiO
4加上一顆水鎂石Mg(OH)
2[2]。這種礦物本質上是一種水合橄欖石存在於蝕變的超鎂鐵岩和火成碳酸鹽岩中,在岩石中常呈微小的顆粒,大的自形斜硅鎂石晶體很少[3],斜硅鎂石和粒硅鎂石為矽鎂石,被分類為寶石級礦物,已知有兩個寶石級斜硅鎂石礦區: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山脈和西伯利亞北部的泰梅
爾地區,[4]成品為製成黃橙色系的寶石[5]。
斜硅鎂石 | |
---|---|
基本資料 | |
類別 | 島硅酸鹽礦物 |
化學式 | (Mg,Fe)9(SiO4)4(F,OH)2 |
晶體分類 | 斜方柱晶類 |
晶體空間群 | P21/c |
晶胞 | a = 13.71 Å, b = 4.75 Å, c = 10.29 Å; β = 100.83°; Z = 2 |
性質 | |
顏色 | 白色、黃褐色 |
晶體慣態 | 顆粒狀,菱型,,雙晶 |
晶系 | 單斜晶系 |
雙晶 | 常見{100}簡單雙晶或頁片雙晶。 |
解理 | Poor on {100} |
斷口 | 不平坦狀至次貝殼狀斷口 |
莫氏硬度 | 6 |
光澤 | 玻璃光澤 |
條痕 | 白色 |
透明性 | 透明至半透明 |
比重 | 3.17-3.35 |
光學性質 | 二軸晶(+) |
折射率 | nα = 1.623 - 1.702 nβ = 1.636 - 1.709 nγ = 1.651 - 1.728 |
雙折射 | +0.028 |
多色性 | Np=金黃色,黃棕色,深紅黃色,Nm=淺黃色,黃橙色,淺黃色,Ng=淺黃色,黃橙色,無色 |
2V夾角 | Measured: 52° to 90° |
斜硅鎂石是一種單斜晶系礦物,通常呈深色至淺褐色或橙黃色,有點類似於鈣鋁榴石的變體[6]。 斜硅鎂石的晶習通常呈細顆粒粒狀,或稜柱狀。常見{100}簡單雙晶或頁片雙晶,因而導致習性高度變化。斜硅鎂石質脆,硬度為6,解理差。比重3.2~3.4,斷口呈貝殼狀至參差不齊;具白色條痕[7]。斜硅鎂石的透明度從透明到半透明不等,光澤範圍從暗淡的玻璃狀到樹脂狀。其折射率(鈉光589.3nm)為:α1.631;β 1.638–1.647;γ 1.668;,最大雙折射為0.028(雙軸正)。在短波紫外線下,一些斜硅鎂石會發出橙黃色熒光,在長波紫外線下幾乎沒有反應[8]。
在泰米爾Taymyr出產的斜硅鎂石呈深紅棕色,而帕米爾Pamir的斜硅鎂石呈亮黃色至橙色或棕橙色,具有略大於6的硬度、較低的比重(3.18)和較高的最大雙折射率(0.036)[9]。矽鎂石組的礦物中的羥基和氟含量各不相同,加上鐵通常會替代鎂,從而導致物理和光學性質發生變化。鈦的取代也會引起顯著光學性質的變化,產生含鈦的斜硅鎂石品種。 因此,鑒定矽鎂石質族礦物相對容易,但很難準確確定品種。在斜硅鎂石中,其他常見雜質包括鋁、錳和鈣[10]。
斜硅鎂石是接觸變質作用的產物,主要產於岩漿岩與白雲岩接觸帶的鎂矽卡岩中,斜硅鎂石為該族礦物,在接觸變質作用中形成最早的礦物,可直接交代白雲岩形成[11]。通常呈嵌在石灰岩中的細小顆粒。斜硅鎂石的主要伴生礦物有磁鐵礦、粒硅鎂石、硅鎂石、金雲母、鎂橄欖石、方解石、滑石、尖晶石、霞石, 黑雲母, 矽灰石等。
斜硅鎂石也是橄欖岩中捕虜岩之一[12]。在討論該礦物可能為地幔中重要水庫,因爲斜硅鎂石在整個上地幔至少410公里的深度都是穩定的,並且是地球內部該區域水(H)的宿主。[13][14].
標準產地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維蘇威火山的噴出石灰岩物內。上述帕米爾和泰米爾寶石級斜硅鎂石分別在1980年和1876年被發現,這些礦床只是零星地被開採,因此斜硅鎂石仍然是最稀有的寶石之一。[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