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鱗魚屬學名Psarolepis,/sæˈrɒlɪpɪs/;psārolepis,來自於希臘語ψαρός(斑點)和λεπίς(鱗片))是一屬已滅絕的肉鰭魚,生活在約4.18億至3.97億年前(普里道利世洛赫考夫期)。古生物學家於曉波於1998年在華南地區發現了斑鱗魚屬化石。目前尚不清楚斑鱗魚屬屬於哪一類,但古生物學家一致認為,它可能是一個基幹屬,似乎與肉鰭魚輻鰭魚的共同祖先很接近。[1]2001年,古生物學家John Albert Long將斑鱗魚屬與爪齒魚目進行了比較,並指出了它們的聯繫。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種 ...
斑鱗魚屬
化石時期:晚志留紀至早泥盆紀
Thumb
羅默氏斑鱗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演化支 嗅球類 Olfactores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下門: 有頜下門 Gnathostomata
演化支 真有頜類 Eugnathostomata
高綱: 硬骨魚高綱 Osteichthyes
屬: 斑鱗魚屬 Psarolepis
Yu, 1998
  • 羅默氏斑鱗魚 P. romeri模式種Yu, 1998
Close

描述

斑鱗魚屬有一對「副交感齒輪齒」,牙齒在下頜前部向上延伸。頭部由幾塊厚厚的真皮板組成,上面布滿了深深的麻點和粗大的毛孔。該屬的另一個特點是胸鰭前面有一個很大的胸椎,從肩帶向後延伸,背脊位於頭後正中鰭的前面,這使得斑鱗魚屬具有鯊魚般的外形。

斑鱗魚屬身上有麻點的頭部里含有一層瓷器般的齒鱗質。由於齒鱗質層掩蓋了顱骨的縫合線,所以很難研究確切的骨骼結構。鼻子奇怪地隆起,鼻孔位於眼睛上方,眼睛正好在上顎上方。

最引人注目的發現是鰭棘。已知有兩種:一種從肩帶向後延伸,另一種與背鰭相關。這些鰭刺只在原始的有顎魚類中發現過,在最原始的鯊魚身上沒有這些鰭刺,但它們以更為衍生的形式大量存在。

斑鱗魚屬的牙齒在鼻子的正前方,齒板上有大尖牙。其牙齒突出的特徵是「副交感輪齒」,它將牙齒排列成了爪齒魚目的順序。[2]前頜骨和牙齒有大的內齒和不規則排列的微小外齒。

發現

Thumb
曲靖地區(黃色)在中國雲南省境內的位置,在那裡發現了斑鱗魚屬化石

該屬在雲南曲靖市西北約10公里處的玉龍寺組西山村組西屯組[2]同一地點被發現。其他史前肉鰭魚類也隨着斑鱗魚屬一起被發現,比如楊氏魚屬奇異魚屬。古生物學家朱敏及其同事於1981年和1984年收集了斑鱗魚屬的遺骸,它們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早泥盆紀和晚志留紀時期。[3]在越南也發現了其他斑鱗魚屬化石,也可以追溯到晚志留紀,但對這種魚的描述是基於來自中國的化石材料,因為後者保存得更好。

分類史

Thumb
魚類的演化關係和斑鱗魚屬的模糊位置。紅色箭頭顯示斑鱗魚屬為基底肉鰭魚,綠色箭頭為最初具有骨質的魚。

當斑鱗魚屬在1998年第一次描述時,它被歸為肉鰭魚類,因為它的頭骨和下顎與原始肺魚相似。1999年朱等人由於不知道這是最原始的肉鰭魚還是最原始的硬骨魚類,所以無法在演化分支圖中找到斑鱗魚屬。

斑鱗魚屬有一些硬骨魚類所不具備的特徵,例如位於頭部後面的正中棘,這在鯊魚棘魚綱中很常見,胸椎從肩帶向後延伸,這在一些石首魚身上也有發現。[1]後來,在2001年,朱和舒爾茨提出了一個依據更多的假設,認為斑鱗魚屬很可能是一種基幹硬骨魚。[4]

同一年,他重新檢查了這種魚的系統發育位置,指出了斑鱗魚屬和爪齒魚目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5]他還指出,旋轉齒螺紋的存在與頭骨中的其他特徵相結合,可能在肩帶中,這表明斑鱗魚屬更適合作為爪齒魚屬的姊妹分類群,是爪齒魚目中最基幹的成員。此外,Long在提到從西澳大利亞果戈組收集到的新化石時說,斑鱗魚屬和爪齒魚屬都是基底硬骨魚類,比其他肉鰭魚類更原始。

腳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