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性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敵性語

敵性語(日語:敵性語/てきせいご)是一個日語詞語,指代在戰爭中敵國所使用的語言,常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所掀起的語言淨化運動。由於侵華戰爭後日本同西方各國日益加深的敵意,英語及其他歐洲語言被認為是「輕佻浮薄」(日語:軽佻浮薄/けいちょうふはく)的,而被列入敵性語。1940年後,日語大量外來語被改寫成本土語言[1]。這場運動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才宣告結束[2]

Thumb
「在看板中消除英美的色彩」
原載於1943年(昭和18年)2月3日的《寫真週報》第257號

舉例

棒球

更多信息 來源, 原詞 ...
來源 原詞 改寫後的詞語 漢語意
stolen base 盜塁 奪塁[3] 盜壘
hit-and-run ヒット・アンド・ラン 走打[3] 打帶跑
bunt バント 軽打[3] 觸擊
out アウト ひけ、無為[1] 出局
foul ball ファウル だめ、圏外、もとえ[1] 界外球
关闭

其他運動

更多信息 來源, 原詞 ...
來源 原詞 改寫後的詞語 漢語意
soccer サッカー 蹴球(しゅうきゅう)[4] 足球
rugby ラグビー 闘球(とうきゅう)[1] 橄欖足球
golf ゴルフ 打球(だきゅう)[5] 高爾夫球
hockey ホッケー 杖球[5] 曲棍球
关闭

地名

更多信息 來源, 原詞 ...
來源 原詞 改寫後的詞語 漢語意
Singapore シンガポール 昭南島(しょうなんとう) 新加坡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支那 中華民國
关闭

傳媒

更多信息 來源, 原詞 ...
來源 原詞 改寫後的詞語 漢語意
announcer アナウンサー 放送員(ほうそういん)[6] 廣播員
microphone マイクロホン 送話器(そうわき)[7] 麥克風
record レコード 音盤(おんばん) 黑膠唱片
news ニュース 報道[8] 新聞報導
关闭

食物

更多信息 來源, 原詞 ...
來源 原詞 改寫後的詞語 漢語意
fry フライ 洋天(ようてん) 油炸食物
caramel キャラメル 軍糧精(ぐんろうせい) 焦糖
croquette コロッケ 油揚げ肉饅頭(あぶらあげにくまんじゅう) 可樂餅
关闭

鉛筆

更多信息 來源, 原詞 ...
來源 原詞 改寫後的詞語 漢語意
HB HB 中庸(ちゅうよう) HB
H H 1硬(こう) H
B B 1軟(なん) B
关闭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