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收視率是市場研究和社會調查的一種,用以量度有多少人在直播時間實時收看一個電視節目。
此條目論述以華文區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基礎研究是為了得到被調查地區的詳細資料而進行的抽樣調查,是保證收視率數據質量的重要環節。
通常,中國大陸地區專業收視率統計機構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會在建立一個新的收視率調查固定樣本組之前及建立之後每年(個別小型城市隔年)對該地區進行基礎研究調查。使用較大的樣本量對被調查區域內的各項人口統計學特徵(如:當地居民的性別比例、年齡分布、職業和收入情況等)及可能對收視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如:收視設備的擁有情況、是否為有線用戶、電視頻道覆蓋率情況及被調查者的常用語言及生活習慣等)進行抽樣調查。基礎研究的樣本是固定樣組的抽樣框,基礎研究的結果——基礎研究報告是對固定樣組進行輪換和控制的依據。
抽樣是收視率調查的基礎環節,對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保證收視率數據的準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收視率調查一般採用多階段、PPS、整群抽樣等抽樣方法,來抽取樣本、建立固定樣組。所謂固定樣組連續數據是指對同一樣組的人群在不同的時間而獲得的數據,固定樣組可以更好地避免抽樣誤差對數據的影響,而獲知人們行為、態度等的實際變化。電視收視率調查一般採用固定樣組的方式進行,除進行一定比例的樣本輪換外,樣本相對比較固定。對電視收視率調查的合作樣本1年365天,每天24小時的收視行為進行不間斷檢測,獲得電視收視率數據。
所謂日記卡法是指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的家庭成員,將每天收看電視的頻道、時間段隨時記錄在日記卡上,以獲取電視觀眾收視信息的方法。
以CSM使用的日記卡為例,日記卡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是收視率調查日記卡和日記卡專用夾。在收視率調查日記卡上有記錄樣本人員所收看電視頻道的代碼和收視時段的地方,一張日記卡可以記錄一名樣本人員一周七天的收視情況。日記卡法的記錄時段設定為15分鐘,即以15分鐘為一個記錄單位,當樣本人員在15分鐘內收看某一頻道的累計時間超過8分鐘時才可記錄。
訪問員每周一次上門收取已填好的日記卡,並給樣本戶留下下一周的空白日記卡,以記錄下一周的收視情況。
測量儀法是指用測量儀來詳細記錄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收看電視的情況,從而獲取電視觀眾收視信息的方法。電視頻道變化直接通過測量儀採集,沒有任何影響。數據可以精確到秒,可以準確反映收視變化。前一天數據在凌晨通過電話線或GPRS傳輸回CSM服務器進行數據處理,第二天客戶即可以看到數據。CSM目前主要採用三種測量技術:DFM;Si-code;聲音匹配(Audio Matching)。
DFM(Direct Frequency Measurement):是用於模擬電視信號進行測量的技術。收看不同頻道時,電視機高頻頭的本振頻率不同,測量儀通過測量電視機高頻頭輸入的本振頻率結合頻道對應關係掌握收看的頻道。
Si-code:是用於數字電視信號的一種操作性較強的方法,同時,準確度也是最高的。測量儀通過監測機頂盒輸出的頻道系統信息代碼(Si-code)結合頻道對應關係掌握收看的頻道。由於是機頂盒直接給出的工作狀態信息,不需要其它任何的轉換或識別,因此這種方式是最準確的。
聲音匹配(Audio Matching):是同時可以用於模擬電視和數字電視的測量技術。通過記錄樣本戶家庭電視機播放的聲音信號特徵,與服務器記錄的播出聲音信號特徵庫進行比對,掌握樣本戶正在收看的頻道。
另外,圖像匹配技術也可用於收視率調查,由於相比聲音匹配效果更差,CSM沒有採用此技術進行收視率調查。
收視數據處理流程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1978年起,無綫電視、麗的電視(及其後身亞洲電視)與香港市場研究公司(SRG)合作,以香港市場研究公司提供的「電視觀眾研究報告」作為收視數據的參考資料。香港市場研究公司以「電視日記簿」形式收集資料:先挑選一班自願參加計劃的固定住戶,要求他們每15分鐘便紀錄一次數據,如收看的電視台、觀看人數等,然後定期派人上門收回日記簿進行統計及分析,以比率推估全港收視結果。然而,此計算方法依賴調查對象自行填寫資料,誤差較大,所以1983年引入「電視收視記錄儀」收集收視數據。住戶同樣要填寫日記,而電視收視記錄儀則自動記錄電視機的開關、收看頻道及轉台情況,並綜合兩種數據,而最終1991年,香港放棄電視日記簿,而以個人收視記錄儀記錄住戶每秒收視資料,以電話線將數據每日轉送到電腦系統分析,得出收視報告給予電視台及廣告公司。[1]
2006年起負責香港收視調查的是市場機構「CSM媒介研究」-由無綫、亞視及廣告商會資助,研究根據全港收看電視人口的特徵按比例抽樣,在住戶的電視中安裝儀器統計,共有650住戶參加[2]。
香港大部份廣告商都會採用由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nielsen)提供的電視收視調查,亦即是收視點數據。收視點越高,代表該節目有越多人收看及越受歡迎。不過,亦有批評指尼爾森的調查方式不全面。尼爾森調查本港電視觀眾收視率,以隨機方法選取約2,300名來自800個家庭的人士作為樣本,再分析他們收看電視的行為及習慣。而據TVB資料,2015年的總電視人口為646.6萬人,每一個收視點代表總電視人口的百分之一,即6.5萬人。以TVB上半年最受歡迎的劇集《武則天》平均有27.2點計,換言之,有176萬人收看該節目。廣告商會參考收視點,再綜合節目與廣告產品的關聯性、廣告價格等因素,競投電視廣告位置。[3]
2018年,無綫電視、ViuTV、奇妙電視聯同香港11間廣告商會成員公司成立「香港電視觀眾收視調查創辦委員會」(FSC),並委任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為2018年至2023年的香港電視觀眾收視調查機構。新監測方式則會分成「家中電視觀看」(In-home TV Viewing)及「網上觀看」(Online Viewing)兩種。前者將目標抽樣家庭由 800 個增加至 1,000 個(收視樣本人數約2,700[4]),即是在該 1,000 個樣本家庭中安裝「個人收視記錄儀」,並監測每個家庭的樣本成員所觀看的內容,包括免費電視或收視電視節目,以至各種外接至電視的訊源如衛星電視、串流影視內容、影碟、遊戲機等,而收集的數據將會包括直播、時間平移(Time Shift)以及 7 天內的點播重溫內容。另外,加入「網上觀看」(Online Viewing)數據。「網上觀看」收視數據將會分為 3 部分,包括由 comScore 提供的「串流標籤」(Streaming Tag)統計數據、「家庭互聯網測量儀」(Focal Meter)及「虛擬測量儀」(Virtual Meter),去監測所有在線裝置觀看電視節目的情況。所謂「串流標籤」,就是用作監測指定裝置觀看相關網站及 Apps 的內容種類、觀看時間等使用情況;而「家庭互聯網測量儀」則是監測家中所有在線裝置,去確定裝置是否在家中觀看節目;至於「虛擬測量儀」則是用作記錄那一位家庭成員正在使用某一裝置。[5]研究更會每年另做兩次基礎研究,隨機抽樣地址訪問,每次面對面訪問約2000至3000樣本戶,並會將結果和現有接受收視調查的樣本戶作對照。最終反映出來的其中之一項變化,便是每年的每點收視點包含的觀眾數目均有不同,例如在2020年每收視點便包括6.359萬名觀眾,到2021年推及計算的每點收視點會代表6.554萬名觀眾。[6] 2023年7月11日「香港電視觀眾收視調查創辦委員會」(FSC),委任捷孚凱(GFK)為2024年至2030年的香港電視觀眾收視調查機構。[7]
經過約分,所以一頻道的收視率 = (收視總家計單位 ÷ 裝機總家計單位) × 100%
舉例:收視率1%計算能讓5萬戶看到(根據NCC統計,總家戶數為820萬戶,2013年收視戶為500萬戶,普及率約6成),每戶約1.5人收看,所以收視人口約7.5萬人(不是2300萬人的1%=23萬人);而根據尼爾森統計台灣觀眾節目看到廣告時就轉台的比例也很高,達八成,僅次於斯洛伐克(84%)與烏克蘭(8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