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灣料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擔仔麵(白話字:Tàⁿ-á mī,英語:Ta-a noodles或Ta-a mi [1]),是一種發源於臺灣臺南的小吃。「擔仔(tàⁿ-á)」即台語「挑肩擔」之意。2017年,台南市文化局舉辦台南文化關鍵詞推薦活動,擔仔麵成為網路票選第一名。
擔仔麵起源時間相傳為清末光緒年間,創始者為臺南的洪芋頭。臺南海邊清明時節常有暴雨,夏季常有颱風侵擾,風雨交加導致不易出海捕魚,生計頓時艱困。台語稱收入不佳的淡季為「小月(sió ge̍h)」,以捕魚為業的洪芋頭在無法出海捕魚的「小月」,常於臺南水仙宮前挑著扁擔,叫賣麵食,以度過「小月」,並自名「度小月擔仔麵(Tō͘ Sió Ge̍h tàⁿ-á mī)」,書寫在攤前所吊的燈籠上[2][3]。度小月擔仔麵開設於光緒二十年(1895年)[4]。
台南擔仔麵最早歸為「點心」,原因是台灣只有很少數地方的氣候適合種植小麥(主要在台中大雅區一帶)。直到台灣戰後時期之初,台灣本省人的主食都是米飯。因為麵粉的價格比米貴很多,所以麵屬於副食品,主要做成點心、小吃,當時只有家境較富裕的階層才有機會經常食用。直到1950年代初美援及駐台美軍抵達台灣,同時把大量美援麵粉運到台灣[5],麵粉才成為廉價的主食,麵粉製品在台灣漸漸普及,擔仔麵也成為台灣民眾常吃的麵食[6]。
現今在臺南地區有許多店家,老店集中於臺南市中正路上。擔仔麵通常略貴[7]、量少(約僅成人兩口份量),是所謂「食巧毋食飽」(臺灣話:Tsia̍h khá m̄ tsia̍h pá。臺灣俗諺:吃得精緻而不吃飽)的點心而非正餐。
擔仔麵曾出現在總統府的國宴和飛機餐點[8]。臺南市民曾稱擔仔麵為「國寶」食物[9]。
於2017年度獲得國際潔淨美食獎項A.A. Taste Awards的肯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