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僧ㄑㄧˊ[1],簡稱《僧祇律》,全名意思是「大眾律」,是大眾部的戒律書,由東晉法顯和尚至中天竺求取。東晉義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羅法顯[2] 一同漢譯,共40卷。為大眾部所傳的戒律,其流傳經由了27位尊者[3]


初期佛教
經典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說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經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歷史沿革

最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0),中印度曇柯迦羅於洛陽白馬寺譯出《僧祇戒本》。咸康年間又有沙門僧建於月支國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義熙十四年二月法顯於道場寺與佛陀跋陀羅共同譯出《摩訶僧祇律》。《僧祇律》盛行於南北朝時期,與鳩摩羅什譯出的《十誦律》皆為顯學,江南一帶多尊崇《十誦律》,關中則多尚《僧祇律》。至隋唐時期,《四分律》盛行,取代十誦律和僧祇律,成為律學之主流。

經錄中有時會因為「律分五部」的異說,訛誤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為犢子部的《婆麤富羅律》[4][5]

引用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