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颱風暴潮殉職同志紀念碑,是金灣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紅旗鎮。紀念碑建於1980年4月,為紀念在1972年11月颱風柏美娜 和風暴潮搶險工作中殉職的36名知識青年而建。
外部圖片連結 | |
---|---|
![]() |
歷史
1972年11月8日晚間(UTC+8),珠江口以西地區遭受颱風柏美娜 侵襲,當時正值天文大潮,出現嚴重的風災與水災情況;珠海市金灣區紅旗農場面臨建立以來危害最大的天災,紅旗農場軍建分場被猛烈的風勢正面襲擊,水位在警戒線的四米上,道路、耕地被洪水淹沒,災民眾多[1][2]。九個連隊、共六百多名知識青年(知青)受命投入搶險,負責堆砌堤壩、築人牆、堵住堤壩缺口、搬運物資等工作[2]。其中36名知青為保護財產和拯救戰士,被卷進漩渦急流,遇難殉職;他們的遺體由知青船隊運到紅旗農場碼頭,整理遺容,舉行近百人出席的追悼會後,安葬於鄰近金灣區的珠海斗門區白藤山上[2]。
到了1980年4月,紅旗農場(當時已更名為「紅旗華僑農場」)的中國共產黨委員會為了紀念1972年颱風期間的殉職黨員,一致通過建造紀念碑[3]。同年,「抗颱風暴潮殉職同志紀念碑」在紅旗農場廣場上建成,以紀念36名殉職知青[1]。
結構
抗颱風暴潮殉職同志紀念碑的結構分為碑身和台座,其中碑身大約高四米;紀念碑四旁有低矮的水泥圍牆,牆面鋪上瓷磚,牆體中間有三級台階,供參訪者走到碑前憑弔[3]。台座正面刻有36名殉職知青的姓名,亦刻有悼詞。
保護
2012年6月,金灣區政府按照法律公布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其中把抗颱風暴潮殉職同志紀念碑列為金灣區文物保護單位[4]。《南方都市報》同年報道指:紀念碑年代久遠,碑身因風雨侵蝕而出現外觀陳舊;水泥圍牆上的的瓷磚不少出現開裂、隆起,或被夾縫裡的小植物擠裂[3]。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