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簡稱OI,又稱脆骨症,是一種主要影響骨骼的遺傳性疾病[1][2]。它導致骨骼容易骨折[1]。嚴重程度可能從輕微至嚴重。其他症狀可能包括藍鞏膜,身材短小,關節鬆動,聽力受損,呼吸問題和牙齒問題[1][3]。若是嚴重的成骨不全症,可能輕微的碰撞就會造成嚴重的骨折,因此這類的病患被稱為「玻璃娃娃」或「玻璃骨」。
根本的機轉通常源自結締組織-缺乏I型膠原蛋白[1]。在超過90%的病例中是由於COL1A1或COL1A2基因的突變[1]。這些遺傳問題通常以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方式或經由新的突變發生[1]。至少有八種類型,其中I型最不嚴重,II型最嚴重[1]。通常經由其症狀確診,並可通過膠原蛋白檢測或DNA檢測確認[3]。
成骨不全症目前沒有治癒方法[3]。藉由運動來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及避免吸菸有助於預防骨折[4]。治療可能包括骨折照護,止痛藥,物理治療,支架或輪椅以及手術[4]。一種將金屬棒穿過長骨的手術可能可以強化長骨[4]。目前試驗性的證據支持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5][6]。
大約15,000人中會出現一例成骨不全症的病例[1]。結果取決於疾病的類型,[3]大多數人預後不錯[3]。自古以來就描述了這種情況[7],術語「成骨不全症」於1895年開始使用,意味著結構發育不完全的骨骼。[1][7]。
臨床症狀
成骨不全症主要症狀是骨骼脆弱、骨密度低;所有種類的骨質疏鬆症均涉及一定程度的骨骼受累。在青春期後,骨折通常明顯減少,但在女性絕經後和男性年齡在60至80歲之間,骨折再次開始增多。關節過度活動也是骨質疏鬆症的常見表現,這被認為是因為受影響的基因與某些類型Ehlers-Danlos 綜合徵類型的基因相同。
類型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9年7月6日) |
成骨不全病,俗稱「玻璃娃娃」或是「陶瓷娃娃」。 一共有四大類型,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其次是第四型、第三型和第二型。
第一型是由體染色體顯性遺傳造成,患者有藍眼珠,齒質不良,部分患者伴隨聽力障礙。骨骼脆弱的原因來自正常的膠原纖維不足。
這型的患者可能是由於體染色體隱性或顯性遺傳所致,常在子宮內時就有多發性骨折的現象,在出生前或生產過程中就死亡,依其症狀還可分四種亞型。
形成原因可能是體染色體發生突變所致,這個突變使第一型膠原蛋白的結構不正常。這類的患者多半體型短小,臉型呈倒三角形,生長遲緩,有些閱讀能力會比一般人好,藍色眼睛。
和第一型一樣,是由體染色體顯性遺傳造成,骨骼脆弱的原因來自膠原纖維的前驅物α鍵過短。
流行病學
成骨不全症的發生機率為萬分之一以下,被列為罕見疾病,在台灣,每二萬至三萬人就有一名先天性成骨不全,全台灣目前發現有167人患有成骨不全症。
治療方法
成骨不全症多採用支持性療法,降低患者發生骨折的機會。
患者多需長期服用增加骨質的藥物,例如抑鈣激素(calcitonin)、氟劑、活性維生素D3、鈣片和雙磷酸鹽化物(bisphosphonate)。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