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代經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惠棟(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字定宇,號松崖,時人稱小紅豆先生。江蘇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清朝經學家,吳派經學的代表人物。
惠棟的祖父惠周惕與父親惠士奇皆治《易經》,三世傳治,傳為一代佳話。惠棟早年隨其父至廣東提督學政任所,父親死後歸鄉里,教課寫書,終生不仕,「於經史諸子稗官野乘及七經毖緯之學,無不肄業」[1]。乾隆十四年,惠棟著手總結父祖經說及己治《易》心得,始撰《周易述》[2]。後入盧見曾幕府,協助刊刻《雅雨堂叢書》等著作。[3]乾隆十九年月,又與沈大成等參與補刻朱彝尊著《經義考》校勘工作。[4]沈大成回憶當時說:「萍蹤偶邂逅,握手申前歡。兄居屋東上,余止舍西偏。因得共晨夕,相與典墳。」王昶當時也常請教於惠棟。[5]
惠棟本人集「吳派」經學之大成,其室有楹聯:「五經尊服鄭,百行法程朱」。被譽為「漢學之絕者千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復章矣」[6]。王昶說:「吳江沈君彤,長洲余君仲霖、朱君楷、江君聲等先後羽翼之,流風所煽,海內人士無不重通經,無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惠棟)發之。」[7]江藩《宋學淵源記》說:「本朝為漢學者,始於元和惠氏。」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二十二日在蘇州家中病逝。
惠棟公開打出漢學旗幟,與「宋學」對壘[8],評《毛詩註疏》時說「宋儒之禍,甚於秦灰」,學沿顧炎武,主張治經學必須從古文字入手,重視古音訓詁,對漢儒易說搜輯鉤稽,不遺餘力,「凡古必真,凡漢必好」,正開一派學者求古而不問是非風氣,成為吳派經學的重要思想特徵,為考證而考證,致使其「餖飣煩瑣」,以致有「株守漢學」[9]、「嗜博泥古」[10]之譏。然詳考其學術理路,則可知其本漢學有其理由。其言漢宋之爭言曰:漢有經師,宋無經師,漢儒淺而有本,宋儒深而無本,有師與無師之異,淺者勿輕疑,深者勿輕信,此後學之責。(《九曜齋筆記》卷二),又有「漢人傳《易》,各有源流,余嘗撰《漢易學》七卷,其說略備。識得漢易源流,乃可用漢學解經。」(《九曜齋筆記》卷二),足見其尊漢在於認識到漢代學術源流不同,欲知其詳,必全盤了解,不可以一種傾向為主。
著作有《古文尚書考》、《後漢書補註》、《九經古義》、《明堂大道錄》、《松文鈔》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