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加斯病(英語:Chagas disease),又稱為南美錐蟲病American trypanosomiasis),是一種熱帶疾病英語Tropical disease寄生蟲病;致病原是克氏錐蟲英語Trypanosoma cruzi[1],通常藉由俗稱為親吻蟲的錐鼻蟲英語Triatominae傳播[2]。感染的症狀隨著疾病的進程而改變。在感染初期,以下症狀的表徵嚴重度不一:發燒、淋巴結腫大、頭痛或是被叮咬位置的局部腫大[2]。叮咬後8到12周,疾病進入慢性期,60%到70%不再出現新症狀[3][4]。其他30%到40%的人,在初次感染後的10到30年間,會出現更多症狀[4]。這些症狀包括心室擴大,其中20到30%甚至會導致心臟衰竭[2]。有將近10%的人會有食道擴張英語Megaesophagus或是巨結腸症英語Megacolon的症狀[2]

Thumb
於1909年首次提出南美錐蟲病的卡洛斯·恰加斯英語Carlos Chagas醫師
Quick Facts 恰加斯病, 讀音 ...
恰加斯病
Thumb
Giemsa染色下的克氏錐蟲英語Trypanosoma cruzi
讀音
症狀chagoma[*]Romana's sign[*]心肌病變心肌炎肝腫大脾腫大[*]巨結腸症[*]
類型錐蟲病[*]地方性流行疾病
病因美洲錐蟲[*]
診斷方法體格檢查光學顯微鏡
死亡數8,000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傳染病 寄生蟲學
ICD-111F53
ICD-9-CM086.2
DiseasesDB13415
MedlinePlus001372
eMedicine214581
Orphanet3386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Close

克氏錐蟲常藉由一種錐獵蝽亞科英語Triatominae吸血錐鼻蟲(俗稱親吻蟲)在人類或是其他哺乳動物間傳播[5]。這種昆蟲有許多俗名,在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被稱為vinchuca,在巴西被稱為barbeiro(多為理髮師兼外科醫師英語Barber surgeon稱呼),在哥倫比亞被稱為pito,在中美洲被稱為chinche,在委內瑞拉被稱為chipo。克氏錐蟲也可以經由其他路徑傳播,像是輸血器官移植、吃了被克氏錐蟲汙染的食物和母嬰垂直傳染英語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2]等。藉由使用顯微鏡,觀察血液樣本中的寄生蟲,可以做為疾病的早期診斷[4]。疾病慢性期則是藉由血液中的對克氏錐蟲的抗體來確診[4]

恰加斯病可藉由清除錐鼻蟲與避免被錐鼻蟲叮咬等措施來預防感染[2]。篩檢輸血用的血液也是預防手法之一[2]。截自2013年,南美錐蟲病的疫苗還未被開發[2]。感染初期時可使用苯並咪唑硝呋莫司[2]。 對克氏錐蟲病的患者來說,藥物治療介入的時機點越早,成效越好,反之,成效越差[2]。藥物治療對於已經進入慢性期的患者,能夠延遲或避免產生末期的徵候[2]。苯並咪唑或硝呋莫司對於將近四成的人有部分副作用,像是皮膚相關症狀、中樞神經毒性與消化系統的不適[3][6][7]

據估計700─800萬人感染恰加斯病,大多位於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2]。2006年,此病共造成約12,500人死亡[3]。大多數罹患此病的病患家境清寒[3],而且不曉得他們已經罹患此病[8] 。在恰加斯病流行地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將會增加該區域罹病人數,這樣的情形甚至已經擴展到了歐洲國家與美國[2]。截自2014年,這些區域的案例數也有上升趨勢[9]。1909年卡洛斯·恰加斯英語Carlos Chagas醫師首次命名並描述南美錐蟲病[2]。除了人類以外,南美錐蟲病至少影響150種以上的動物[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