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爾·海因里希·恩斯特·斯特莫·馮·賴興巴赫男爵(德語:Karl Heinrich Ernst Freiherr Stromer von Reichenbach,1871年6月12日—1952年12月18日)是一名德國古生物學家和最重要的恐龍學者之一。
恩斯特·斯特莫·馮·賴興巴赫出身於一個在中世紀在帝國城市紐倫堡最重要的貴族家族。這個家族的一些成員曾經擔任紐倫堡的最高稅務長官[1]和市長。除16和17世紀裡一些中斷外自從該家族遷移到紐倫堡他們始終是紐倫堡「內層議會」的成員。烏爾曼·斯特莫(1329年至1407年)書寫了紐倫堡最早的歷史,創辦了德國第一座造紙廠。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彼得·斯特莫發明了播種針葉林的方法,使得林業可以計劃性地播種和收割大面積的森林。從1754年開始格呂恩斯堡宮屬於該家族。
恩斯特·斯特莫在紐倫堡出生。上大學時他參加慕尼黑學院合唱隊[2]。尤其在研究脊椎動物化石方面他做出很大貢獻。他先後在荷蘭萊頓自然博物館(1897年任保管人)和慕尼黑工作,1901年獲得特許任教資格,1908年出任額外教授,1928年出任國家自然博物館主保管人,從1930年起巴伐利亞國家古生物學和歷史地質學收藏的主任、1921年獲得榮譽教授。1916年他被選為巴伐利亞科學院額外成員,1921年他成為該科學院數學-物理組成員。斯特莫1920年結婚,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第三個1950年被蘇聯作為戰俘釋放。他逝世於埃朗根。
1901年/1902年斯特莫首次來到埃及。1903年/1904年冬、1910年和1011年冬他再次去埃及。1911年到1914年間他的發覺組在撒哈拉沙漠巴哈利亞綠洲發現了三個食肉獸腳亞目恐龍化石:巴哈利亞龍、鯊齒龍和棘龍。1912年為斯特莫工作的奧地利化石收藏家理查德·馬克格拉夫發現了草食蜥腳下目埃及龍的化石殘移。1915年描述和命名了棘龍、1931年鯊齒龍(它的名字來自於因為它的牙齒和大白鯊相似)、1932年埃及龍、1934年巴哈利亞龍。
1944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轟炸慕尼黑時恩斯特·斯特莫在埃及發現的恐龍化石原品全部被摧毀。當時化石存放在老學院博物館裡,斯特莫請博物館館長把這些重要的化石遷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當時的館長忽視了他的請求。
1942年德國古生物學協會授予斯特莫榮譽成員。
2000年美國博士生約瑟·斯密斯把他發現的潮汐龍命名為拉丁語:Paralititan stromeri來紀念斯特莫。潮汐龍是目前為止人類所知的第二大恐龍。這種恐龍的化石遺體長近30米,生前的體重估計可以大100噸。它的發現地點就在埃及龍的發現處附近。
2014年德國第二電視台播放了一部關於斯特莫對古生物學研究做出的巨大貢獻的紀錄片[3]。
雖然斯特莫原來發現的化石被摧毀了,但是由於他非常精確地記錄了他的發現——古生物學家納扎爾·伊布拉辛在格呂恩斯堡宮考察了他的記錄原件——今天的學者可以非常精確地重建一個數字化的棘龍骨骼模型。通過這個數字模型學者可以重現棘龍奇怪的外形和它的生活方式。這些新研究結果也能夠給「斯特莫之謎」給出一個答案。斯特莫奇怪在同一生態環境裡除棘龍外怎麼還會有其它大型食肉恐龍同時存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