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心理學中,生物心理學、行為神經科學或心理生物學[1]是研究生物學原理在人類和其他動物行為中的生理、遺傳和發育機制研究的中的應用。舉例來說,心理生物學家會比較雛鵝的銘印行為與人類嬰兒的依附行為,並以這兩個現象來建立他們的理論。生物心理學家通常對衡量生物學上的變數有興趣,例如:解剖學、生理學或基因變數,並試圖量化或質化心理學或行為學上的變數,因此對實證應用具有重大貢獻。
心理生物學,研究心理功能及行為與生物程序的關係。[1]
心理生物學家,研究精神生物學的人。[1]
生物心理學的,表示屬於或附屬於精神生物學的學科。[1]
生物心理學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在18世紀和19世紀從各種科學和哲學傳統中興起。勒內·笛卡爾提出了物理模型來解釋動物和人類的行為。笛卡爾認為,松果體是許多生物體大腦中線的不對稱結構,是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連接點。笛卡兒還詳細闡述了一個理論,在這個理論中,體液的氣動可以解釋反射和其他運動行為。這一理論的靈感來自於巴黎一座花園中移動的雕像
其他哲學家也促成了心理學的誕生。這一新領域最早的教科書之一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認為,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應該以對生物學的理解為基礎。
「心理生物學」一詞已在各種情況下使用,強調生物學的重要性,生物學是研究行為中的有機、神經和細胞修飾、神經科學中的可塑性和生物疾病的各個方面的學科。此外,生物學從科學的角度關注和分析行為及其所關注的所有主題。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作為神經生物學中一個互補但重要的學科而有所幫助,它的角色也是一種支持主要或最強大的生物科學的社會工具。奈特·鄧拉普在他的《心理生物學大綱》一書中首次使用了「心理生物學」一詞的現代含義[2]。鄧拉普還是《心理生物學》雜誌的創始人和主編。在該雜誌的公告中,鄧拉普寫道,該雜誌將發表研究「……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相互聯繫」,這描述了現代意義上的行為神經科學領域。
在許多案例中,人類會被當作生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非人類的物種的生物心理學實驗文獻才是大宗,通常是老鼠或猴子。由此生物心理學建立了一個重要的假設:生物在生物學及行為上具有足夠的相似性來進行跨物種的推論。這將生物心理學與比較心理學、演化心理學及演化生物學緊密結合起來。由於神經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與神經障礙的關係(也就是非實驗性的生物操作),因此生物心理學亦與神經心理學有著範例和方法上的相似性。
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的同義字包含生物心理學(Biopsychology)、行為神經科學及精神生物學 [3]. 生理心理學是行為神經科學的一個子領域,其定義較為狹窄。
生物心理學實驗的顯著特徵是:要麼實驗的自變量是生物學的,要麼一些因變量是生物學的。也就是說,永久或暫時地改變被研究的生物的神經系統,或測量神經系統的某些狀態。(通常會與行為變數相關)。通常這些操作或量測會與非人類的主題相關。
光學技術 - 記錄神經元活動的光學方法依賴於改變神經元光學特性的方法,以響應與動作電位或神經遞質釋放相關的細胞事件。
Synapto-pHluorin是一種結合了突觸囊泡膜蛋白和pH敏感熒光蛋白的融合蛋白的技術。在突觸囊泡釋放後,嵌合蛋白暴露在突觸間隙的較高pH值中,引起可測量的熒光變化。
生物心理學家研究的議題與理論心理學家大致上大同小異,但限於在非人類的物種上。以結果來說,大量的生物心理學文獻是關於哺乳類的共同精神活動及行為,例如:
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使用在人類研究的非侵入性方法更加精確時,生物心理學家在某些古典科目上開始有了貢獻,例如:
生物心理學亦在精神障礙方面有長期的貢獻,含括屬於臨床心理學及精神病理學的範圍。雖然並非所有的精神疾病均可從動物研究模式得到,這個領域仍提供重要的治療資料,包括:
以下諾貝爾獎得主可被認定為生物心理學家。(這個列表省略算是精神解剖學家或精神生理學家的得主;即未研究行為或心理學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