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帕倫特龍屬(學名:Delapparentia)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西班牙[1]。化石過去曾編入於貝尼薩爾禽龍,被認為是生存於西班牙的貝尼薩爾禽龍,近年才建立為新屬。
德拉帕倫特龍屬 早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亞目: |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龍類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樹龍形態類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龍類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 |
屬: | †德拉帕倫特龍屬 Delapparentia Ruiz-Omeñaca, 2011 |
模式種 | |
特魯埃爾德拉帕倫特龍 Delapparentia turolensis Ruiz-Omeñaca, 2011
|
發現與命名
在1958年春季,業餘古生物學家José María Herrero Marzo在西班牙阿拉貢區特魯埃爾省發現一些鳥腳類恐龍化石。同年9月,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組成的挖掘團隊,將這些化石挖掘出土、進行處理。在1960年,法國古生物學家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將這些化石編入於禽龍的新模式種,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1]。
在2006年,José Ignacio Ruiz-Omeñaca的論文提到這些化石為獨立屬,特魯埃爾德拉帕倫特龍(D. turolensis)[2]。但直到2011年,Ruiz-Omeñaca在科學期刊刊登詳細研究,這時才具有學術上的有效性。屬名是以進行最初研究的de Lapparent教授為名;種名則是來自於特魯埃爾省的拉丁文名稱「Turia」[3]。
體徵
正模標本(編號MPT/I.G)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缺乏頭顱骨,是一個成年個體。化石包含四節頸椎、28個神經突(Neurapophyses)、兩節薦椎、14節尾椎,頸部、胸部、腹部肋骨的碎片、五個破碎的人字形骨、多塊骨化肌腱、以及左側坐骨與腸骨、部分恥骨。化石發現於卡馬里利亞斯組(Camarillas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3000萬到1億2700萬年前,相當於早白堊紀的巴列姆階[3]。
Lapparent教授在進行最初研究時,將一些化石歸類於蜥腳類的阿拉果龍,例如坐骨;德拉帕倫特龍被命名時,這些化石被歸類回本屬。德拉帕倫特龍有數個自衍徵,例如:胸部肋骨明顯骨化、後段肋骨長,骨端未癒合、腸骨的髖臼前突大而筆直,朝向側邊。前段肋骨具有氣腔孔。與腸骨相比,坐骨相當大[3]。
德拉帕倫特龍是種大型鳥腳類恐龍,腸骨長度為78公分,體型比貝尼薩爾禽龍還大了15%。根據Ruiz-Omeñaca的估計值,德拉帕倫特龍的身長約10公尺,體重約3.5噸[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