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級驅逐艦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海軍驅逐艦總稱,分辨方式以年份作為區別,1939年戰爭爆發時有三種類型共21艘服役,在開戰後直到戰爭結束又有三種構型共19艘完工。俗稱Z級的Z來自德語的驅逐艦(Zerstörer)。

1934年型

Quick Facts 概況, 技術數據 ...
Thumb
概況
建造者 德意志造船廠
使用者 德國
次級 Z級1934年A型
運行期 1937-1945
建造中 4
完成數 4
現役數 4
損失數 3
退役數 1
技術數據
排水量 滿載3,155長噸
船長
  • 119公尺(甲板長)
  • 114公尺(吃水線長)
型寬 11.3公尺
吃水 4.23公尺
動力來源
  • 6座本森式重油鍋爐
  • 2座華爾特高壓蒸氣渦輪引擎產生70,000匹軸馬力
  • 雙軸推進
船速 36節
續航力 19節時為1900海哩
乘員 325人
武器裝備
  • 5座單裝SKC/34型127公厘艦砲
  • 2座雙連裝SKC/30型37公厘高射炮
  • 20公厘高射炮6座
  • 8具魚雷發射管
  • 60枚水雷
Close

此級驅逐艦為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款新設計的大型驅逐艦,這一型驅逐艦共4艘,1934年時以領導驅逐艦的名義建造。

此級艦的建造時間點為納粹德國廢棄《凡爾賽條約》前,由於沒有打算受條約限制,重建的納粹海軍在驅逐艦噸位上並未受限,大型化驅逐艦許多設計與裝備都帶有實驗風格,但整體設計並不成功。

1934年型驅逐艦測試的裝備最重要的就是高壓蒸氣鍋爐及渦輪機,雖然以6座鍋爐的數量便讓3千噸級的驅逐艦達成38節的高速,但因高壓蒸汽渦輪機的震動問題使得艦體穩定性不佳,加上燃燒效率問題使得續航力只有英國同等驅逐艦的一半;甲板設計不良重心過高使得耐海性受限,航行時海象不佳前甲板主砲即無法使用,同時因為體積大,成本與建造周期也比一般驅逐艦要高,因此只建造4艘後就放棄後續計畫,經過改良成為1934年A型驅逐艦。

本級艦在戰爭爆發後加裝佈雷設備,在1939年10月至1940年2月間在英國東海岸撒布1000枚以上的水雷,只有一艘在戰後倖存。

  • Z-1 萊貝雷希特·馬斯(Leberecht Maass)
動工:1934年10月15日
下水:1935年8月18日
服役:1937年1月14日
結局:於1940年2月22日在維京人作戰時遭友軍誤擊炸沉
  • Z-2 格奧爾格·蒂勒(Georg Thiele)
動工:1934年10月25日
下水:1935年8月18日
服役:1937年2月27日
結局:於1940年4月13日遭盟軍擊沉
  • Z-3 馬克斯·舒爾茨(Max Schultz)
動工:1935年1月2日
下水:1935年11月30日
服役:1937年4月8日
結局:在維京人作戰時遭到友軍誤擊與觸雷因此在1940年2月22日沉沒
  • Z-4 理夏德·拜岑(Richard Beitzen)
動工:1935年1月7日
下水:1935年11月30日
服役:1937年5月13日
結局:1947年拆解

1934年A型

又稱Z-5級,1935年7月至11月動工的驅逐艦,總計12艘。吸取了1934年型的設計教訓修改了艦用主機設計並改善耐波性,簡化設計加速建造的改良型,因此部分船艦甚至與1934年型同期服役,不過使用的仍是只能對海射擊的舊式艦炮,在總和性能上仍無法和英國驅逐艦相比。在開戰後主要拿來當佈雷艦使用,1945年德國投降後尚有5艘存活,並移交給英國、法國、蘇聯海軍,最後一艘退役的時間為1958年。

Z-5 保羅·雅各比(Paul Jakobi) 動工:不萊梅威悉造船廠於1935年7月15日

下水:1936年3月24日
服役:1937年6月29日
結局:戰後移交給法國海軍更名為德塞號(Desaix,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名將),1957年退役,1958年拆解
艦名取自保羅·雅各比(Paul Jakobi)

Z-6 特奧多爾·里德爾(Theodor Riedel) 動工:不萊梅威悉造船廠於1935年7月15日

下水:1936年4月2日
服役:1937年7月2日
結局:戰後移交給法國海軍更名為''Kleber,1958年拆解
艦名取自特奧多爾·里德爾(Theodor Riedel)

Z-7 赫爾曼·舍曼(Hermann Schoemann) 動工:不萊梅威悉造船廠於1935年9月7日

下水:1936年7月16日
服役:1937年9月9日
結局:1942年5月2日被愛丁堡號輕巡洋艦擊沉
艦名取自赫爾曼·舍曼(Hermann Schoemann)

Z-8 布魯諾·海涅曼(Bruno Heinemann) 動工:不萊梅威悉造船廠於1936年1月14日

下水:1936年9月15日
服役:1938年1月8日
結局:1942年1月25日在加來近海觸雷沉沒
艦名取自布魯諾·海涅曼(Bruno Heinemann)

Z-9 沃爾夫岡·岑克爾(Wolfgang Zenker) 動工:1935年3月23日於基爾弗里德里希·克虜伯日耳曼尼亞船廠

下水:1936年3月27日
服役:1938年7月2日
結局:1940年4月13日參加第二次那維克海戰沉沒
艦名取自沃爾夫岡·岑克爾(Wolfgang Zenker)

Z-10 漢斯·洛迪(Hans Lody) 動工:1935年4月1日於基爾弗里德里希·克虜伯日耳曼尼亞船廠

下水:1936年5月14日
服役:1938年9月13日
結局:英國皇家海軍接收後更名為R38號,在1946至1949年間進行各項測試後解體
艦名取自卡爾·漢斯·洛迪(Carl Hans Lody)

Z-11 貝恩德·馮·阿尼姆(Bernd von Arnim) 動工:1935年4月26日於基爾弗里德里希·克虜伯日耳曼尼亞船廠

下水:1936年7月8日
服役:1938年12月6日
結局:1940年4月13日參加第二次那維克海戰沉沒
艦名取自貝恩德·馮·阿尼姆(Bernd von Arnim)

Z-12 埃里希·吉澤(Erich Giese) 動工:1935年5月3日於基爾弗里德里希·克虜伯日耳曼尼亞船廠

下水:1937年3月12日
服役:1939年3月4日
結局:1940年4月13日參加第二次那維克海戰沉沒
艦名取自埃里希·吉澤(Erich Giese)

Z-13 埃里希·克爾納(Erich Koellner) 動工:1935年10月12日於基爾弗里德里希·克虜伯日耳曼尼亞船廠

下水:1937年3月18日
服役:1939年3月28日
結局:1940年4月13日參加第二次那維克海戰沉沒
艦名取自埃里希·克爾納(Erich Koellner)

Z-14 弗里德里希·伊恩(Friedirch Ihn) 動工:1935年3月30日於漢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廠

下水:1935年11月5日
服役:1938年4月6日
結局:戰後先由英國接收,1946年移交給蘇聯海軍更名為Pospeshniy,1952年解體
艦名取自弗里德里希·伊恩(Friedirch Ihn)

Z-15 埃里希·施泰因布林克(Erich Steinbrinck) 動工:1935年3月30日於漢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廠

下水:1936年9月24日
服役:1938年5月31日
結局:戰後先由英國接收,1946年移交給蘇聯海軍更名為Pylkiy,1949年改為倉庫船,1958年解體
艦名取自埃里希·施泰因布林克(Erich Steinbrinck)

Z-16 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Friedrich Eckoldt) 動工:1935年11月14日於漢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廠

下水:1937年3月21日
服役:1938年7月28日
結局:1942年12月31日被謝菲爾德號輕巡洋艦擊沉
艦名取自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Friedrich Eckoldt)

1936年型

Quick Facts 概況, 技術數據 ...
概況
建造者 德意志船塢和機械製造公司英語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使用者
前級 1934年A型
次級 1936年A型
運行期 1938-1956
規劃數 26
完成數 6
損失數 5
退役數 1
技術數據
排水量
  • 標準2,411噸
  • 滿載3,415噸
船長 123.4米
型寬 11.75米
吃水 4.5米
動力來源
  • 6座瓦爾納蒸汽鍋爐
  • 2座瓦爾納蒸汽渦輪機
  • 2軸
  • 70,000匹馬力
船速 36.7節
續航力 2,020海里(19節)
乘員 325人
武器裝備
  • 5座單裝127毫米艦炮
  • 2座雙聯裝37毫米防空炮
  • 1座四聯裝20毫米機關炮
  • 2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 2座深水炸彈投擲槽
  • 60枚水雷
Close

該級又稱為Z-17級驅逐艦,外形上參照1934年型驅逐艦,其船體加大,使標準排水量達到2400噸以上,此外為了改善抗浪性,該級艦艏採用弧型前傾的飛剪型;武器和動力系統與1934年型相同,因此該級只建造6艘,全部於1939年12月服役。    

1940年該級首次參戰,其任務是攻占挪威納爾維克港口,切斷以英國為主的聯軍的退路;由於採用突然襲擊的戰術,在毫無抵抗下,搭載數千名德國陸軍士兵迅速納爾維克港口。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在4月10日和13日對納爾維克港口的德國驅逐艦發動反擊,相繼被英軍擊沉。該級只剩下編號Z-20的卡爾 · 加斯特號,由於當時擔負兩艘沙恩霍斯特的護航任務,所以未受到攻擊,使該艦得以保存到戰後。   

More information 艦名, 舷號 ...
艦名 舷號 中文譯名 動工時間 服役時間 結局
Diether von Roeder Z-17 迪特爾·馮·勒德爾 1936.9.9 1938.8.29 在納爾維克海戰中被擊沉
Hans Lüddemann Z-18 漢斯·呂德曼 1936.9.9 1938.10.8 在納爾維克海戰中被擊沉
Hermann Künne Z-19 赫爾曼·金內 1936.10.5 1939.1.12 在納爾維克海戰中被擊沉
Karl Galster Z-20 卡爾·加爾斯特 1936.9.14 1939.3.21 戰後交蘇聯服役改名為「Protschny」
Wilhelm Heidkamp Z-21 威廉·海德坎普 1937.12.15 1939.7.10 在納爾維克海戰中被擊沉
Anton Schmitt Z-22 安東·施米特 1938.1.3 1939.9.24 在納爾維克海戰中被擊沉
Close

1936年A型

Z-23

1936年A(Mob)型

Zerstörer Typ 1936 A ( Mob )

Mob是mobilisation的縮寫,意為戰時動員建造計劃,顧名思義,1936年A(Mob)型都是在戰爭爆發後的1940年-1943年間建造的,原來只有4艘(Z-31至Z-34),在「1938年B型」(Zerstörer Typ " 1938 B ")驅逐艦計劃被取消後,該計劃中原定的6艘(Z-37至Z-42)名額被分配給1936年A(Mob)型,不過最終Z-40至Z-42這三艘沒能建成。該型驅逐艦的識別特徵是前煙囪帽為圓弧形。

尺寸 長127米X寬12米X吃水3.92米

排水量 2603 - 2657 噸(標準)/3542 - 3691 噸(滿載)

動力 6台瓦格納(Wagner)鍋爐,2台渦輪機,70000馬力最高36節

武器 5 門150毫米炮 ( 1 x 2 ), ( 3 x 1 ) ,37毫米速射炮4門,20毫米機炮10門,四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編制 321 .

Z-31 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建造(Deschimag, Bremen),1940年9月1日開工,1941年3月15日下水,1942年4月11日建成服役。與該型中的其他艦不同,Z-31建成時A炮位安裝的是單管150毫米炮,直到1943-1944年間才換裝雙聯炮塔。1945年戰爭結束後被英國海軍接收,1946年2月移交給法國,改名Marceau。1948-1950年經過現代化改裝,1953年加入預備役,1958年退役,1960年拆解。

Z-32 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建造(Deschimag, Bremen),1940年11月1日開工,1941年8月15日下水,1942年9月15日建成服役。1944年6月9日凌晨在法國阿申特島附近水域與加拿大驅逐艦海達人號和休倫人號遭遇,交戰中嚴重受損,擱淺在巴茲島上報廢。

Z-33 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建造(Deschimag, Bremen),1940年12月22日開工,1941年9月15日下水,1943年2月6日建成服役。1945年德國戰敗後被英國接收,同年轉交蘇聯,重新命名為Provornyj,在波羅地海服役。1960年拆解。

Z-34 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建造(Deschimag, Bremen),1941年1月15日開工,1942年3月5日下水,1943年7月5日建成服役。1945年德國戰敗後被交給美國,1946年3月26日沉沒。

Z-37 基爾日爾曼船廠建造(Deutsche Werke Kiel),1940年開工,1941年2月24日下水,1942年7月16日建成服役。1944年8月24日被船員鑿沉在法國波爾多,殘骸1949年被打撈拆解。

Z-38 基爾日爾曼船廠建造(Deutsche Werke Kiel),1940年開工,1941年8月5日下水,1943年3月20日建成服役。1945年德國戰敗後賠償給英國,重新命名為Nonsuch,編號R40,1949年退役。

Z-39 基爾日爾曼船廠建造(Deutsche Werke Kiel),1940年開工,1941年12月2日下水,1943年8月21日建成服役。1945年7月11日賠償給英國,後轉交美國海軍重新編號為 DD939,用做試驗艦;1947年底轉賣法國,1949年-1951年間廢棄在土倫為法國海軍裝備的德國驅逐艦提供備件,1964年拆解。

1936年B型

1936年B(Mob)型 Zerstörer Typ 1936 B ( Mob )

鑑於納爾維克型驅逐艦(1936年A型)裝備的150毫米炮表現欠佳,德國人決定在新建的驅逐艦上恢復使用口徑較小但射速較快的火炮,這就是1936年 B(Mob)型驅逐艦。1936年B(Mob)型建造於1941-1943年之間,原計劃建造7艘,但後來Z-46和Z-47的建造名額被劃分給新的1936 年C型,因此實際建造數量是5艘,其中Z-44和Z-45沒能趕在戰爭結束前加入服役。

尺寸 長127米X寬12米X吃水3.83米

排水量 2559 噸(標準)/3599 噸(滿載)

動力 6台瓦格納(Wagner)鍋爐,2台渦輪機,70000馬力最高36節

武器 5 門127毫米炮 ( 5 x 1 ) ,37毫米速射炮4門,20毫米機炮15門,四聯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編制 313 .

Z-35 1941年7月6日開工,1942年10月6日下水,1943年11月22日建成服役。 船體由基爾日爾曼船廠建造(Deutsche Werke Kiel),最後的裝配工作則在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完成。1944年12月12日在芬蘭塔林港東北海域執行布雷任務時誤入德國水雷區觸雷沉沒。

Z-36 1941年9月15日開工,1943年5月15日下水,1944年1月19日建成服役。 船體由基爾日爾曼船廠建造(Deutsche Werke Kiel),最後的裝配工作則在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完成。1944年12月12日在芬蘭塔林港東北海域執行布雷任務時與Z35一起誤入德國水雷區雙雙觸雷沉沒。

Z-43 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建造(Deschimag, Bremen),1942年5月1日開工,1943年9月下水,1944年3月24日建成服役。1945年4月10在Kolberg附近觸雷嚴重受傷, 1945年5月3日自沉在geltinger灣的淺水區,殘骸1953年被打撈拆解。

Z-44 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建造(Deschimag, Bremen),1942年8月1日開工,1943年12月20日下水,1944年7月27日,正在船塢中建造的Z44被英國皇家空軍飛機炸毀,1948年殘骸被拆解。

Z-45 不萊梅德希馬克船廠建造(Deschimag, Bremen),1943年9月1日開工,1944年4月15日下水,隨後遭到盟軍轟炸報廢,船殼1946年被拆解。

1936年C型

1936年C型雖然是在1936A、B型的基礎上改進的,但和它的前輩們差別甚大;透過戰爭所累積的經驗表明驅逐艦的防空火力十分重要,而且小口徑防空武器在對付有裝甲保護的大型飛機時非常吃力。另一方面1936年A型安裝的150毫米火炮過於沉重,不適合在驅逐艦上使用,因此1936年C型準備使用新的C41M型50倍口徑128毫米高平兩用炮作為主要武器,可以兼顧對海和對空。火炮安裝在雙聯炮塔形中,每艘艦上3座,但雙聯炮塔的重量較大,為了避免1936A型首部過重在風浪中埋首的問題,炮塔布置採用前1後2。

1936年C型驅逐艦原計劃建造5艘,編號從Z-46至Z-50,其中Z-46和Z-47於 1941年10月在不萊梅希德馬克船廠開工,但是建造工作在1942年陷於停頓,1943年再次開工,因為材料短缺和盟國空軍的干擾,進展緩慢,1944年11月終於被放棄。Z-48至Z-50的建造命令在1942年6月下達,但實際的工程從來沒有開始過。

滿載排水量:3683ts

長度:126.3m

寬度:12.2m

最大吃水:4.45m

航速:37.5節

續航力:2500海里/19節

武器裝備:

6 x 128毫米高平兩用炮

4-6 x 37毫米高炮

8-14 x 20毫米高炮

8 x 533魚雷發射管

60枚深水炸彈

1938年A型/AC型

1938年A型/AC型(Z-40至Z-42) 原計劃為3艘(Z-40至Z-42),裝備3座150毫米雙聯裝炮塔的超大型驅逐艦,後來因計劃變更,發展為用於通商破交戰的遠程偵察巡洋艦(SP1-SP3)。該艦裝備柴-蒸聯合動力裝置,總功率達到92000馬力。在德國海軍的設想中,它們主要伴隨主力戰列艦出入大西洋截斷盟軍海上運輸線。1942年該型開工1艘,但由於戰局的變化,次年終止了建造工程。

標準排水量:4542噸

長度:152米

寬度:14.6米

吃水:5.62米

航速:36節

功率:92000馬力

續航力:12000海里/19節

武器裝備:6×150毫米主炮,10×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1938年B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