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近当代化学家(1920—2015)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光憲(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1]),男,浙江紹興人,中國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稀土材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徐光憲於1936年考入浙江大學高工土木科。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量子化學,師從C.D.Beckmann教授。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在北大化學系任教後,他只幹了6年就被錢三強點將,抽調出來組建技術物理系,任教研室主任,並開始核燃料萃取的研究,直到中止。
1970年代,北京大學接到分離鐠釹的緊急任務,從江西鯉魚洲下放勞動的徐光憲挑起重擔,他因此回到北京大學化學系,從此加入稀土研究行列。這是他學術方向上的一次轉折。徐光憲曾經回憶:「當時大家都以國家需要為第一,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的。」以前在研究核燃料萃取和講授原子核子物理的工作中一晃就是十多年。所以,重回化學系,開始研究稀土分離也是長期任務,並同樣源於國家需要,在當時,稀土元素中的鐠釹分離是世界級的科研難題,因為分離工藝落後,我們只能從國外高價進口,這個難題急需解決。[2]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1993年7月浙江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2012年3月擔任北京浙大校友會化工分會名譽會長。
2015年4月28日上午,徐光憲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1]
徐光憲與合作者在量子化學領域中,提出了原子價的新概念nxcπ結構規則和分子的周期律、同系線性規律的量子化學基礎和稀土化合物的電子結構特徵,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編著的《物質結構》被授予國家優秀教材特等獎。他創建的「串級萃取理論」解決了稀土分離的難題,在全國普遍推廣應用後,使中國單一高純稀土的生產與外貿占到全世界90%以上的份額,迫使美日稀土分離廠停產,取得國際領先水平和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1994年獲首屆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5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成就獎,2006年獲北京大學首屆蔡元培獎,2009年1月9日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