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及清朝年號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後金及清朝年號列表

清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1]後金則是其君主正式稱帝時的前身,兩者總計包括296年[註 1]。清朝沿用著明朝舊制,以帝王年號進行紀年,與以前的中國朝代有所不同,具有滿語漢語兩套名稱[3]。史書及民間一般使用年號來稱呼清朝皇帝[4],且每位皇帝亦多只會使用一個年號,惟太宗皇太極曾經使用兩個年號,「天聰」及「崇德」;穆宗載淳原定的「祺祥」年號則從未正式使用;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後金的「天命」與「天聰」是汗號紀年而非年號[5]

Thumb
宣統帝退位詔書》上書有日期「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是清朝最後一個年號

其中,首個使用的年號為努爾哈赤於1616年所啟用的天命年號,最後一個年號則是溥儀遜位後停用的宣統年號。使用時間最長及次長的分別是達約61年的康熙年號及60年的乾隆年號,但乾隆年號實際上在乾隆帝禪位後仍然在宮中使用,共計大概有約64年時間[註 2];最短的則為使用3年的宣統年號。隨著清朝的滅亡及中華民國的成立,廢除了年號紀年改用民國紀年[8],年號最終從中國歷史上消失[3]

下表列出清朝包括後金使用的13個年號,以及預定啟用但後來取消的祺祥年號。年號釋義以賈越的《清朝皇帝年號考》為主。各年號的使用時間出自《清實錄》及趙爾巽清史稿》。

列表

後金年號

後金總共前後使用2個年號,但有學者認為後金實際使用汗號紀年[5]

更多信息 年號, 君主 ...
年號 君主 啟用日期
(西曆)
終止日期
(西曆)
使用年數 年號釋義 備註 來源
天命 ᠠᠪᡴᠠᡳ ᡶᡠᠯᡳᠩᡤᠠ 太祖
努爾哈赤
天命元年正月初一日
(1616年2月17日)
天命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1627年2月15日)
11年 天之有命[3] 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極即位。
有一說後金只用汗號紀年而非年號,《清實錄》「建元天命」為附會漢制[5]
[9][10][11]
天聰 ᠠᠪᡴᠠᡳ ᠰᡠᡵᡝ 太宗
皇太極
天聰元年正月初一日
(1627年2月16日)
天聰十年四月初十日
(1636年5月14日)
10年 聰明的汗[3] 有一說後金只用汗號紀年而非年號,《清實錄》「建元天聰」為附會漢制[5] [12][11][13]
关闭

清朝年號

清朝共啟用了11個年號,其中包括皇太極在改國號建立大清後更改的年號崇德;另有祺祥年號在未啟用之前已經被廢除。當中包括了全中國範圍內使用時間首二名的年號,分別是使用61年及60年的康熙和乾隆年號,乾隆則是在宮中使用最久的年號。

更多信息 年號, 君主 ...
年號 君主 啟用日期
(西曆)
終止日期
(西曆)
使用年數 年號釋義 備註 來源
崇德 ᠸᡝᠰᡳᡥᡠᠨ ᡝᡵᡩᡝᠮᡠᠩᡤᡝ 太宗
皇太極
崇德元年四月十一日
(1636年5月15日)
崇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644年2月7日)
8年 崇高的才德[3]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順治帝即位。 [14][13][15]
順治 ᡳᠵᡳᠰᡥᡡᠨ ᡩᠠᠰᠠᠨ 世祖
福臨
順治元年正月初一日
(1644年2月8日)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662年2月17日)
18年 順利統治[3]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康熙帝即位。
朝鮮王朝始行清年號[16]
[14][15][17]
康熙 ᡝᠯᡥᡝ ᡨᠠᡳᡶᡳᠨ 聖祖
玄燁
康熙元年正月初一日
(1662年2月18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723年2月4日)
61年 平安、太平[3]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雍正帝即位。 [14][17][18]
雍正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 ᡨᠣᠪ 世宗
胤禛
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日
(1723年2月5日)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736年2月11日)
13年 柔和、公正、正直[3]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即位。 [14][18][19]
乾隆 ᠠᠪᡴᠠᡳ ᠸᡝᡥᡳᠶᡝᡥᡝ 高宗
弘曆
乾隆元年正月初一日
(1736年2月12日)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三十日
(1796年2月8日)
60年 天的扶助[3] 乾隆帝退位後宮中仍使用乾隆年號,稱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6][7] [14][19][20]
嘉慶 ᠰᠠᡳᠴᡠᠩᡤᠠ ᡶᡝᠩᡧᡝᠨ 仁宗
顒琰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
(1796年2月9日)
嘉慶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1821年2月2日)
25年 幸福福祉[3]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嘉慶帝即位。
嘉慶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道光帝即位。
[14][20][21]
道光 ᡩᠣᡵᠣ ᡝᠯᡩᡝᠩᡤᡝ 宣宗
旻寧
道光元年正月初一日
(1821年2月3日)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三十日
(1851年1月31日)
30年 禮道光明[3] 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咸豐帝即位。 [22][21][23]
咸豐 ᡤᡠᠪᠴᡳ ᡝᠯᡤᡳᠶᡝᠩᡤᡝ 文宗
奕詝
咸豐元年正月初一日
(1851年2月1日)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1862年1月29日)
11年 一切豐足[3]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日同治帝即位。 [22][23][24]
祺祥 ᡶᡝᠩᠰᡝᠩᡤᡝ ᠰᠠᠪᡳᠩᡤᠠ 穆宗
載淳
未正式使用 顧命八大臣原定年號,後因辛酉政變而廢除。 [22][24]
同治 ᠶᠣᠣᠨᡳᠩᡤᠠ ᡩᠠᠰᠠᠨ 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
(1862年1月30日)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875年2月5日)
13年 共同治政[3] [22][24][25]
光緒 ᠪᠠᡩᠠᡵᠠᠩᡤᠠ ᡩᠣᡵᠣ 德宗
載湉
光緒元年正月初一日
(1875年2月6日)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1909年1月21日)
34年 開展禮道[3]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光緒帝即位。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溥儀即位。
[22][25][26]
宣統 ᡤᡝᡥᡠᠩᡤᡝ ᠶᠣᠰᠣ 溥儀[註 3] 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日
(1909年1月22日)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912年2月12日)
3年 光明之路[3]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宣統帝退位詔書》後仍於宮中使用,直至1924年為止。
張勳在發動復辟時曾改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為宣統九年五月初十日。
[22][26][27][28]
关闭

年號相關

更多信息 類別, 名稱 ...
類別 名稱
歷史與文化 康熙曆獄[29]康乾盛世[30][31](或稱康雍乾盛世[32]乾嘉學派[33][34]同光中興[35](或稱同治中興[36]同光體[37]
古籍文獻圖錄 康熙字典[38]、《康熙起居注[39]、《康熙皇輿全覽圖[40]、《康熙南巡圖[41]、《乾隆南巡圖[42]
貨幣 天命通寶[43]天聰通寶[44]順治通寶[45]康熙通寶[46]雍正通寶[47]乾隆通寶[48]嘉慶通寶[49]道光通寶[50]咸豐通寶[51]咸豐重寶[51]咸豐元寶[51]祺祥通寶[52]祺祥重寶[52]同治通寶[53]同治重寶[53]光緒通寶[54]光緒重寶[54]宣統通寶[55]
关闭

注釋

參考來源

參考書籍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