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凹尾龍亞科學名:Opisthocoelicaudiinae)是晚白堊世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個演化支,被列為亞科。它由約翰·麥金托什在1990年命名。該亞科的物種分布於中國蒙古美國。Gonzalez等人(2009)將三個歸類於後凹尾龍亞科:阿拉摩龍後凹尾龍模式屬)和柏利連尼龍[2]儘管Díez Díaz等人(2018年)在該分類群中只發現了阿拉摩龍和後凹尾龍[1]而後者的手部缺少腕骨指骨[3]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屬[1] ...
後凹尾龍亞科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
Thumb
後凹尾龍的骨架模型,位於華沙波蘭科學院演化博物館英語Museum of Evolution of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演化支 岩盔龍類 Lithostrotia
科: 薩爾塔龍科 Saltasauridae
亞科: 後凹尾龍亞科 Opisthocoelicaudiinae
McIntosh, 1990
[1]
Close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