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滌生(1916年6月—2015年8月19日[1][2]),中國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整復外科的重要創始人,被稱為「中國整形外科之父」。曾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院長、整復外科主任,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3]

事实速览 張滌生, 出生 ...
張滌生
出生1916年6月
 中華民國江蘇省無錫縣
逝世2015年8月19日(2015歲—08—19)(99歲)
 中國上海市華東醫院[2]
教育程度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
賓夕法尼亞大學
知名於中國整復外科創始人、顯微外科奠基人
醫療生涯
行業外科醫生
機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
專長整復外科顯微外科
著名榮譽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獎(1994)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
上海市醫學榮譽獎(1999)[1]
关闭
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生平

1916年6月12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父親是銀行會計,幼年時隨父在長春北京天津等地生活。後回到無錫念初中,1932年就讀於私立無錫中學。

1935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今第四軍醫大學[註 1]。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中大醫學院西遷四川成都華西壩。1941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貴陽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醫師,從事治療抗戰傷員的工作。[1]

抗戰勝利後,1946年至1948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整形外科,師從現代整形外科先驅羅伯特·H·艾維英語Robert H. Ivy[1]

1948年回國,在美國教授來華舉辦的最早的整形外科進修班擔任教員。1949年,在上海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任教。1950年,參加朝鮮戰爭中國醫療手術隊,在長春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燒傷整形中心。

1956年,任上海廣慈醫院(後更名為瑞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參與搶救丘財康,1964年擔任整形外科主任。1966年隨科遷到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先後擔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創辦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任所長。他主持的上海整復外科研究所,曾被國際權威整形外科專家稱為「可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同類專業中心媲美」[4]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4][5][6]

favicon
1 sources

學術成就

張滌生創立了「烘綁療法」概念,開創了中國淋巴學科先河。他是中國第一個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科學實驗的人,1964年開始做吻合小血管游離皮瓣的動物實驗,1970年代初期逐步將顯微外科應用於臨床,是中國顯微外科的創始人之一。[1]

張滌生將顯微外科整形外科有機的結合,突破傳統「整形外科」的觀念,倡導把外形的修整與功能的恢復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了以外形修整與功能恢復有機統一的「整復外科」新概念,從而使傳統的整形外科得到空前的發展。 他認為,「整」是指對人體組織器官缺損畸形在形態上進行修整;「復」則是使病人在生理功能上進行最大限度的恢復。在張滌生的倡導下,整復外科已突破了以往「頜面整形」和「美容」的範疇,擴大了治療範圍,處理範圍涉及各種先天或創傷的四肢畸形、顱頜面畸形以及燒傷畸形。[7]

favicon
1 sources

著作

主編:
  • 《整復外科學》
  • 《修復重建外科學》
  • 《實用美容外科學》
  • 《顱面外科學》
  • 《整形外科手術圖解》
  • 《張滌生整復外科學》

學術兼職

  • 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委員會主任委員
  • 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 國際顯微外科大會主席
  • 美國整形外科學報》特邀主編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