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德語:Franz Josef I;匈牙利語:I. Ferenc József;1830年8月18日—1916年11月21日),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1848年—1916年在位),德意志邦聯主席(1850年-1866年在位)。在他近68年的統治中,獲得大多數國民的敬愛,因此在晚年被奧地利人尊稱為國父。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Franz Josef I | |||||
---|---|---|---|---|---|
奧地利皇帝、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 | |||||
統治 | 1848年12月2日-1916年11月21日(67年355天) | ||||
加冕 | 1848年12月2日 | ||||
前任 | 斐迪南一世 | ||||
繼任 | 卡爾一世 | ||||
皇儲 | 馬西米連諾一世 魯道夫 卡爾·路德維希大公 法蘭茲·斐迪南大公 卡爾一世 | ||||
倫巴第-威尼托國王 | |||||
統治 | 1848年12月2日—1866年10月12日(17年314天) | ||||
前任 | 斐迪南一世 | ||||
出生 | 1830年8月18日 奧地利帝國維也納美泉宮 | ||||
逝世 | 1916年11月21日 奧匈帝國內萊塔尼亞維也納美泉宮 | (86歲)||||
安葬 | |||||
配偶 | 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 | ||||
子嗣 | 索菲 吉賽拉 魯道夫 瑪麗·瓦萊麗 | ||||
| |||||
王朝 |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 ||||
父親 | 奧地利的法蘭茲·卡爾 | ||||
母親 | 蘇菲公主 | ||||
宗教信仰 | 羅馬天主教 | ||||
簽名 |
生平
弗朗茨·約瑟夫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之長孫,也是弗蘭茨·卡爾大公與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巴伐利亞王國蘇菲公主的長子。1848年革命後期,其伯父、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宣布遜位。在母親蘇菲的勸說下,其父弗蘭茨·卡爾宣布放棄皇位繼承權,18歲弗朗茨·約瑟夫繼位為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倫巴第國王、波希米亞王爵,稱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他登基後,任命貴族施瓦岑貝格為首相展開強勢外交,成功瓦解了1850年由普魯士領導的埃爾福特聯盟,使普國統一德意志的夢想破滅,被迫簽訂奧爾米茨條約(普魯士稱為「奧爾米茨之恥」),讓奧地利在俄國支持下,重新主導德意志邦聯;但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奧聯盟徹底瓦解,讓普魯士宰相俾斯麥能在1860年代統一德意志。1852年施瓦岑貝格早逝,他任命亞歷山大·馮·巴赫男爵為首相,展開了被稱為「巴赫專制」的高壓統治(1852-1859年),鎮壓新聞自由和恢復私刑審判,將帝國帶向開明專制統治,對於凝聚帝國的向心力是適得其反。
1853年2月18日,約瑟夫一世遭刺客刺傷卻未喪命,犯人被逮捕處死。約瑟夫一世藉由這次刺殺事件將自己打造為受害者,開始他的形象塑造宣傳工作。宣傳伴隨他一生,此後只要約瑟夫一世家族新添一樁悲劇,子民對皇帝的同情和支持就增加一分,使約瑟夫一世維持高民意支持度。
1854年,與姨表妹伊麗莎白郡主(小名茜茜)結婚,茜茜的父母是巴伐利亞的邁斯米利安公爵和露多維卡公主,她的母親與約瑟夫的母親是姐妹關係。
1859年,被法國-薩丁尼亞聯軍打敗,被迫簽定和約,放棄倫巴底。首相巴赫下台負責,皇帝在1860年放棄君主專制,改行君主立憲制、頒布憲法,保障了平民以及特別是貴族的權利。
1864年,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聯合普魯士對丹麥戰爭,史稱德丹戰爭。奪取丹麥統治下的德意志領土。
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戰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並被排除在德意志事務之外,同時被迫將威尼斯共和國歸還給普魯士的同盟意大利王國。
1867年6月8日,他與匈牙利貴族達成和解,加冕為匈牙利國王,戴上聖斯蒂芬王冠,建立了奧匈帝國。二弟奧地利大公兼墨西哥皇帝馬西米連諾在6月19日被墨西哥革命黨槍斃,沒留下任何子女。
1878年,佔領鄂圖曼土耳其領土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一帶。
1889年,其子奧地利皇儲魯道夫在梅耶林與情人自殺,於是立三弟的長子弗朗茨·斐迪南為新皇儲。1895年2月27日,兼任德國元帥。1898年,伊利莎白皇后(茜茜)在日內瓦湖畔被一位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以錐子刺死。同年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喪妻的陰影下,舉辦登基五十周年的慶祝典禮,匈牙利人愛戴伊利莎白皇后並沉痛哀悼,也跟慶典中的奧地利人一樣,都對約瑟夫皇帝的喪妻悲痛表示同情,這代表皇帝廣受支持。[2]
1899年,他被迫允許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以貴庶通婚的方式娶波希米亞(今捷克)女伯爵蘇菲·肖特克為庶妻,庶妻和其子女不能享有或繼承他的皇室頭銜或繼承權,庶妻和皇室夫婿不能在公共場合一起出現,她也不能出席任何皇室活動。
1908年,奧地利慶祝了弗朗茨·約瑟夫(Franz Joseph)加冕60周年。在維也納帝國大街(Ringstrasse)舉行遊行。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和所有德意志君主訪問了維也納的弗朗茨·約瑟夫。匈牙利官方沒有參加慶祝活動。
1910年4月,弗朗茲·約瑟夫皇帝在霍夫堡遇到了當時的美國前總統和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西奧多·羅斯福。皇帝稱自己是老派的最後一個君主,並談到他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人民不受政治家的侵害。
1914年,其侄奧地利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與庶妻霍恩貝格女公爵蘇菲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遇刺。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由對塞爾維亞王國宣戰,隨後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鄂圖曼帝國加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奧匈帝國於一戰中獲得了首勝,新任皇儲妃向他道賀時,弗朗茲·約瑟夫皇帝則無奈的表示:「是呀,贏是贏了,但我們的戰爭總是這樣,以勝利開頭,以失敗告終,而我已經老了,控制不住局面,很快就會爆發革命,而我們就會滅亡了。」此話可謂是對奧匈帝國最精準的預言。
1916年,86歲高齡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因肺炎駕崩,弗朗茨·斐迪南的侄兒卡爾即位為奧匈帝國皇帝。在11月30日舉行的葬禮之際,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全部光彩。已故皇帝的棺材從霍夫堡宮帶到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安魂曲,維也納所有教堂的鐘聲響起,路邊成千上萬的送葬者表示同情。葬禮隊伍從Schweizerhof上空經過英雄廣場,然後在戒指路(Ringstrasse)上越過歌劇院和戰爭部,越過Franz-Josefs-Kai和Rotenturmstrasse到聖史蒂芬大教堂。大侄子和繼承人卡爾一世領導了葬禮隊伍,其中包括盟國,所有德國王子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代表。弗朗茲·約瑟夫被埋葬在維也納市中心的皇家地下室中,與他的妻子和兒子相鄰。
弗朗茲·約瑟夫的逝世和葬禮被一些同時代人視為是君主制即將垮台的預兆,君主制在1918年11月解散。弗朗茲·約瑟夫是最後一個歐洲帝制時期的皇帝。
統治風格
終其一生,約瑟夫都維持著儉樸勤奮的生活風格,他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洗冷水澡,睡行軍床,能熟練運用他的子民的八種語言,並且非常虔誠,也具有一定的治國才能,但他的時運不佳,加上缺乏戰略家的高瞻遠矚,使他的統治經常是減低失敗後的打擊,挽救一個不合時宜、非民族主義的王朝體系。
就個人來說,弗朗茨·約瑟夫基本上是一個的保守主義者,厭惡自由主義帶來劇烈衝擊的變革,因此他不是一個目光長遠、眼界開闊的計畫型人物。他擅長之處是形象塑造、隨機應變、權變妥協,以及策畫新交易和新的利益分配,因此他不斷尋找妥善的權變策略以力行中央集權、鐵路建設,最終在1866年普奧戰爭失敗之後,立刻在隔年與馬札爾地主和菁英妥協,建立出更得民心的奧匈雙元帝國。[3]
弗朗茲·約瑟夫一世皇帝接管政府(1848年革命)後於1849年3月4日制定的帝國憲法從未實施,直到1859年對拿破崙三世的大敗,使憲法改革不可避免。
1867年6月8日,弗朗茲·約瑟夫在奧分(Ofen,布達;自1873年起合併為布達佩斯)的馬蒂亞斯教堂被加冕為匈牙利的使徒國王,並建立了奧地利-匈牙利雙元帝國。弗朗茲·約瑟夫拒絕了所有改革計劃(包括他的指定繼任者弗朗茨·費迪南德(Franz Ferdinand)的計劃,這是大奧地利國的構想)。在國會大廈,奧地利議會和匈牙利國會大廈中,由於民族利益的衝突,也沒有進行根本的改革計劃。君主和議會無力進行改革,為推動奧匈帝國人民的獨立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並最終導致了多民族國家在他去世後和戰敗後的瓦解。
在他的長期統治下,猶太人獲得了很多權利,並將他視為保護人。狂熱的反猶主義者甚至將弗朗茲·約瑟夫稱為「猶太皇帝」,因為他鑑於卡爾·盧格(Karl Lueger)的反猶傾向一再拒絕任命其為維也納市長。
當奧地利在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宣布中立時,俄羅斯感到失望。後來兩個大國的利益也在巴爾幹地區發生了衝突。
1866年德國戰爭失敗後,奧地利也失去了威尼托並退出了全德意志的政治。俾斯麥實施「小德意志解決方案」,德意志邦聯解散。
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組成了兩個同盟,在意大利加入後被稱為三國同盟。
1903年皇帝秘密會議期間行使了他的獨占權,透過克拉科夫主教賈恩·普齊納·代·科西爾斯科,否決國家的樞機主教秘書馬里亞諾·蘭波拉德爾當選為新教皇。弗朗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拒絕蘭波拉德爾(Rampolla)成為教皇的決定,大概是因為蘭波拉德爾對法國的友好態度。其結果是,威尼斯宗主教朱塞佩·薩托樞機被選為新教皇的庇護十世,他隨即廢除天主教君主的獨佔權權利。
1908年,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正式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1911年12月,弗朗茲·約瑟夫辭退總參謀長弗朗茲·康拉德·馮·霍岑多夫(Franz Conrad von Hötzendorf)。原因在於康拉德不斷呼籲進行預防性戰爭,而皇帝則堅決拒絕。
第一次世界大戰意大利宣布中立。1915年,意大利成為協約國的一員,該協約國承諾犧牲奧匈帝國。當弗朗茲·約瑟夫在1916年去世時,戰爭尚未結束,但是君主制已經受到嚴重削弱。在1917年參戰的協約國和美國,將解散奧匈帝國列為戰爭目標。
子女
頭銜
奧匈的的弗朗茨·約瑟夫 的君主敬稱 | |
---|---|
參考敬稱 | His Imperial and Royal Apostolic Majesty |
語體敬稱 | Your Imperial and Royal Apostolic Majesty |
奧地利的的弗朗茨·約瑟夫 的君主敬稱 | |
---|---|
參考敬稱 | His Imperial and Royal Majesty |
語體敬稱 | Your Imperial and Royal Majesty |
匈牙利的弗朗茨·約瑟夫 的君主敬稱 | |
---|---|
參考敬稱 | His Apostolic Majesty |
語體敬稱 | Your Apostolic Majesty |
弗朗茨·約瑟夫不僅是奧地利皇帝及匈牙利國王,他還統治着其他的諸多民族,其名字在這些民族的語言中寫作如下:
弗朗茨·約瑟夫不僅是奧地利皇帝及匈牙利國王,而且還擁有一長串其它的王冠和稱號。其中一部分(如大部分意大利方面的)只有名義上的意義,另外的一些,如耶路撒冷國王,其實際作用只是為了紀念某一段歷史。帝國的每一個小學生都必須能夠背誦所有這些稱號,他們具體如下:
受上帝護佑的奧地利皇帝;匈牙利的使徒國王和波希米亞、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伊利里亞、倫巴第和威尼斯的國王;耶路撒冷國王;奧地利大公;托斯卡納和克拉科夫大公;洛林、薩爾茨堡、施蒂利亞、克恩滕、卡尼鄂拉和布克維納公爵;尼伯龍根大侯爵;摩拉維亞伯爵;上、下西里西亞,摩德納、帕爾馬、皮亞琴察、瓜斯塔拉、奧斯威辛和扎托爾,拉古薩公爵等
紋章 |
花押 |
紀念
- 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俄羅斯在北極的島嶼。1873 年,奧匈帝國北極探險隊首次報告發現該地,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俄羅斯北極地區的弗朗茨·約瑟夫地。新西蘭南島的弗朗茲·約瑟夫冰川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 弗朗茨·約瑟夫於 1872 年在克盧日-納波卡市(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創建了弗朗茨·約瑟夫大學(匈牙利語:Ferenc József Tudományeyetem,羅馬尼亞語:Universitatea Francisc Iosif)。克盧日成為羅馬尼亞的一部分後,該大學遷至塞格德,成為今日的塞格德大學。
- 在某些地區,仍在舉行慶祝活動以紀念弗朗茨·約瑟夫的生日。「中歐人民節」每年8月18日左右舉行,是「中歐國家人民自發的、傳統的、兄弟般的聚會」。 該活動包括儀式、會議、音樂、歌曲、舞蹈、美酒和美食品嘗,以及中歐的傳統服裝和民間傳說。
- 「團結一致的力量」(作為奧地利皇帝) – 德語:「Mit vereinten Kräften」 – 拉丁語:「Viribus Unitis」
- 「我對美德的信任」(作為匈牙利使徒國王) – 匈牙利語:「Bizalmam az Ósi Érényben」 – 拉丁語:「Virtutis Confido」
祖先
先祖 | ||||||||||||||||||||||||||||||||||||||||||||||||||||||||||||||||||||||||||||||||||||||||||||||||||||||||||||||||||||||||||||||||||||||||||||||||||||||||||||||||||||||||||||||||||||||||||||||||||||||||||||||||||||||||||||||||||||||||||||||||||||||||||||||||||||||||||||||||||||||||||||||||||||||||||||||||||||||||||||||||||||||||||||||||||||||||||||||||||||||||||||||||||||||||||||||||||||||||||||||||||||||||||||||||||||||||||||||||||||||||||||||||||||||||||||||||||||||||||||||||||||||||||||||||||||||||||||||||||
---|---|---|---|---|---|---|---|---|---|---|---|---|---|---|---|---|---|---|---|---|---|---|---|---|---|---|---|---|---|---|---|---|---|---|---|---|---|---|---|---|---|---|---|---|---|---|---|---|---|---|---|---|---|---|---|---|---|---|---|---|---|---|---|---|---|---|---|---|---|---|---|---|---|---|---|---|---|---|---|---|---|---|---|---|---|---|---|---|---|---|---|---|---|---|---|---|---|---|---|---|---|---|---|---|---|---|---|---|---|---|---|---|---|---|---|---|---|---|---|---|---|---|---|---|---|---|---|---|---|---|---|---|---|---|---|---|---|---|---|---|---|---|---|---|---|---|---|---|---|---|---|---|---|---|---|---|---|---|---|---|---|---|---|---|---|---|---|---|---|---|---|---|---|---|---|---|---|---|---|---|---|---|---|---|---|---|---|---|---|---|---|---|---|---|---|---|---|---|---|---|---|---|---|---|---|---|---|---|---|---|---|---|---|---|---|---|---|---|---|---|---|---|---|---|---|---|---|---|---|---|---|---|---|---|---|---|---|---|---|---|---|---|---|---|---|---|---|---|---|---|---|---|---|---|---|---|---|---|---|---|---|---|---|---|---|---|---|---|---|---|---|---|---|---|---|---|---|---|---|---|---|---|---|---|---|---|---|---|---|---|---|---|---|---|---|---|---|---|---|---|---|---|---|---|---|---|---|---|---|---|---|---|---|---|---|---|---|---|---|---|---|---|---|---|---|---|---|---|---|---|---|---|---|---|---|---|---|---|---|---|---|---|---|---|---|---|---|---|---|---|---|---|---|---|---|---|---|---|---|---|---|---|---|---|---|---|---|---|---|---|---|---|---|---|---|---|---|---|---|---|---|---|---|---|---|---|---|---|---|---|---|---|---|---|---|---|---|---|---|---|---|---|---|---|---|---|---|---|---|---|---|---|---|---|---|---|---|---|---|---|---|---|---|---|---|---|---|---|---|---|---|---|---|---|---|---|---|---|---|---|---|---|---|---|---|---|---|---|---|---|---|---|---|---|---|---|---|---|---|---|---|---|---|---|---|---|---|---|---|---|---|---|---|---|---|---|---|---|---|---|---|---|---|---|---|---|---|---|---|---|---|---|---|---|---|---|---|---|---|---|---|---|---|---|---|---|---|---|---|---|---|---|---|---|
|
參考
相關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