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關帝廟大殿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山東省廣饒縣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南宋 |
編號 | 第四批第106項 |
認定時間 | 1996年11月20日 |
廣饒關帝廟大殿位於中國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孫武祠的一部分,稱「武聖殿」。
廣饒關帝廟始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現僅存大殿,是山東省境內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殿坐北朝南,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歇山頂,前檐五鋪作重栱出雙下昂,里轉五鋪作重栱出雙杪,後檐外轉五鋪作重栱出單杪單下昂。[1]
歷史
據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樂安關帝廟碑》記載,大殿始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2],歷代均有所修葺[3]。原屬寺名無考,明清時期稱關帝廟[4]。大殿作為古蹟最早載入明萬曆樂安縣誌,根據地方志記載,金代承安、泰和年間首次維修;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弘治十一年(1498年)新鑄關羽銅像,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大殿後建三義堂,隆慶、萬曆年間大殿均曾重修,並在二門左興建鐘樓;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拓地28畝在三義堂後建春秋樓,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後殿暨觀劇台,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春秋樓。該廟大殿前後的配套建築自明代開始增建,至清道光年間發展成魯北最大的關帝廟寺院,並且香火極盛。清末民初,大殿前後的配套建築逐漸廢圮,廟址南北長130餘米,東西寬76米,除了南宋大殿,仍有明清時興建的春秋樓、三義堂、東西廂房和戲樓等配套建築[2]
1956年,廣饒縣進行第一次文物普查,關帝廟大殿被識別為古建築[5]:64。1965年6月,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對關帝廟正殿進行全面勘察、測繪。1975年6月,惠民地區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撥專款及木材維修關帝廟正殿。到文化大革命後期,春秋樓、三義堂等配套建築已被全部拆除[2]。1977年12月,關帝廟正殿「南宋大殿」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0-13。1981年5月,山東省文化廳撥款維修南宋大殿[5]:14。1985年8月,廣饒縣財政局撥款給廣饒縣博物館返修南宋大殿頂部[5]:19。1988年,中共廣饒縣委黨校從原關帝廟舊址遷出,舊址由廣饒縣博物館接收,占地面積665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90平方米[5]:25,94。
1991年10月,除關帝廟大殿及民國門之外,關帝廟舊址的所有建築均被拆除,原址新建孫武祠(既廣饒縣博物館新館)[5]:30。1993年5月,東營市歷史博物館以廣饒縣博物館為基礎建立,與廣饒縣博物館、廣饒縣孫子研究中心辦公室以「一個機構三塊牌子」的方式管理[5]:4-6。1994年4月22日,舉辦孫武祠暨東營市歷史博物館落成典禮,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5]:33-35。1996年11月20日,「廣饒關帝廟大殿」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0月,山東省文物工程公司對關帝廟大殿進行維修,更換了部分房屋構架,並重新鋪設了殿前月台[5]:38-41。2001年11月,關帝廟大殿重新安放關羽、關平和周倉塑像[5]:51。2005年,關帝廟恢復方案被放棄,確定孫武祠仍以孫武為紀念主題,並進行改造[6]:8-9,關帝廟大殿內的關羽像被移走,重新擺放孫武雕塑[6]:26-31,36。
建築形制
關帝廟大殿座北朝南,全木結構,硬脊、歇山、單檐、雕甍綠瓦。殿高10.38米,東西闊12.63米,進深10.70米,月台高0.73米。廳堂型構架,用六架椽屋、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的梁架,室內四椽栿為徹上露明造,原室外乳栿當心間為藻井,次間為平棋,斗栱重昂五鋪作,用材按宋為六等材。接近宋代《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建築規範[7][2]。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