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城隍廟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度城隍廟,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李園街道,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大殿一座,建於明清年間,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平度城隍廟始建年代不詳,康熙《平度州志》及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均未提及其創建年代[1]。《青島文物志》稱「城隍廟始建於唐,宋、明、清均有重修」[2],《中國文物地圖集·山東分冊》則稱「唐宋間創建,明清重修」[3],此外還有始建於元朝之說[4]。
據清代州志記載,平度城隍廟最初僅有大殿和左右廊。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知州李芝蘭在此基礎上增築門坊、後堂、寢宮。道光六年(1826年),知州方熙重修[5][6]。至民國初年,城隍廟基本保持清代規模。1930年,當局廢毀廟內神像,「合力推拉,數日而盡」,遺留神像均遷至他處。此後城隍廟曾由陸軍屯駐[7],1934年改為糧倉[1]。另有資料記載電話事務所曾駐此處[8][9]。1936年,城隍廟兩廊、門坊、鐘鼓樓等建築被拆毀,拆下的磚石用於加固城牆。抗戰時期,城隍廟一度改為「華北治安軍」第8集團軍王鐵相部馬廄。1945年八路軍光復平度前夕,城隍廟後堂、戲樓相繼被拆除[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原城隍廟地盤陸續劃歸其他單位,大殿以南劃歸劇院,大殿西先後為露天百貨市場、五金及百貨公司,大殿及寢宮改為縣糧食局倉庫,1958年寢宮劃歸新華書店。「文革」期間,城隍廟大殿脊獸被砸毀,脊飾瓦件以石灰抹蓋[10]。1980年春,寢宮拆除新建新華書店門市樓。至此,平度城隍廟僅餘一座大殿。1984年,城隍廟大殿劃歸平度縣博物館管理[10]。1989年12月5日,平度城隍廟列入第四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1]。2009年9月,平度市人民政府撥款168萬元,對城隍廟大殿徹底修繕,2010年5月竣工[1]。2013年10月10日列入第四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2]。
建築
清末民初時的平度城隍廟位於平度城南門裡路西,分東、西、中三路院落,主要建築位於中院。中院最前為山門,山門兩側各開一側門,並設石獅、旗杆一對,山門前為牌坊,牌坊以南廣場上建戲樓。山門內兩側為鐘鼓樓,穿過山門後側殿宇,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大殿、後堂、寢宮,俗稱大堂、二堂、三堂,分別供奉銅鑄、泥塑、木雕城隍像。大殿前兩側為左右兩廊,內設鬼卒塑像。兩廊北側圍牆各開一便門以通東西兩院,為住持道士居所[1]。
現存大殿寬19.8米,深14米,高14米,單檐歇山頂,覆黃綠兩色琉璃瓦。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圍設廊,檐下不設斗拱,廊柱與殿內八根金柱均為石柱,高7.89米。殿內抬梁式構架,枋間用隔架斗拱。殿內明間兩側前金柱上刻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平度知州舒士貴撰並書74字巨幅對聯:「神德洋洋,數百里土地人民於焉司命,願十雨五風疆域內歲時永熙,造福黎庶,便是效靈社稷;明威赫赫,幾千般機關巧詐到此何憑,看彰善彈惡幽冥中毫釐不爽,思量身後,應須檢點生前。」[1][2][3][4]殿內現供奉大城隍、二城隍、三城隍、三城隍夫人及兩側文武判官[13]。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