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頸巨龍屬(屬名:Giraffatitan)意為「長頸鹿泰坦」,是蜥腳下目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到提通階)的東非。長頸巨龍最初被視為腕龍屬的一個種,而被稱為布氏腕龍(Brachiosaurus brancai)。過去幾十年來,大部分關於腕龍的科學研究,其實是來自於長頸巨龍,包含身長與體重的估計值、頭顱骨的特徵。而位於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腕龍骨架模型,是世界上最高的骨架模型,其實是屬於長頸巨龍的。
長頸巨龍屬於蜥腳下目,是種體型巨大的草食性恐龍,具有小型頭部、長頸部、長尾巴。如同其他腕龍科,長頸巨龍的前肢長於後肢,頸部高舉,外形類似長頸鹿。長頸巨龍具有鑿狀牙齒,適合咬碎植物。顱骨具有許多大型洞孔,可以減輕顱骨的重量。前掌的第一指、後掌的前三趾,都具有趾爪。
長期以來,腕龍的典型形象是具有高圓的隆起鼻部,但這特徵目前僅發現於坦尚尼亞的布氏腕龍。由於布氏腕龍目前是獨立的長頸巨龍屬,很有可能腕龍屬本身並沒有高圓的隆起鼻部。
在過去數十年,布氏腕龍曾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高的恐龍,也是最重的恐龍;雙腔龍也是種巨型恐龍,但化石相當稀少。但後來發現數種泰坦巨龍類恐龍(如阿根廷龍、普爾塔龍、富塔隆柯龍),都比長頸巨龍更重。近年發現的腕龍科波塞東龍,根據目前的不完整化石,可以將頭部高舉過地面達17公尺,是目前最高的恐龍,而體重也可能比長頸巨龍更重。但是,如果以化石完整度為準,長頸巨龍是已知最長的化石較完整恐龍,身長被估計可超過26公尺,頭部可高舉至離地面13公尺[1]。
在過去,長頸巨龍有許多不同的體重估計值,小至15公噸[2],大至78公噸[3]。腕龍曾長期被認為是體重最重的恐龍,就是來自於78公噸的估計值。但是這些估計值卻有些爭議。戴爾·羅素(Dale Russell)等人的15公噸估計值,是根據較小標本的四肢骨頭,而非根據身體。而內德·科爾伯特(Edwin Harris Colbert)等人的78公噸估計值,則是根據過時、過重的體重模型來估計。一些近年的研究,將骨頭體積、氣囊系統、肌肉列入計算,估計長頸巨龍的體重約為23公噸[4][5],或37公噸[6]。
在1909到1912年,一個德國挖掘團隊在德屬東非(現今的坦尚尼亞)林迪市附近發現數個蜥腳類恐龍的標本;該地區屬於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約1億5000萬年到1億4500萬年前。這些標本包含5個部分骨骼,其中有至少3個顱骨、以及一些四肢骨頭。在1914年,德國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將這些標本歸類於腕龍屬的一個新種,並命名為布氏腕龍(Brachiosaurus brancai)[7]。
在1988年,美國古生物學家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發現北美洲的高胸腕龍(B. altithorax)與東非的布氏腕龍之間有許多差異,尤其是身體脊椎的比例,以及高胸腕龍的體型較修長。他將布氏腕龍建立為亞屬,布氏腕龍(長頸巨龍)「B. (Giraffatitan) brancai」。在1991年,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認為這些差異足以成立新屬,因此正式將牠們建立為獨立的屬,布氏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8]。
一個1998年的腕龍研究,將一個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用於重建雷龍的顱骨,鑑定為北美洲的腕龍科顱骨,並標名為Brachiosaurus sp.,可能屬於高胸腕龍。這個頭顱骨的牙齒、隆起鼻部的洞孔較小,較為類似圓頂龍,而不類似長頸巨龍[9]。這個顱骨成為高胸腕龍、長頸巨龍是不同屬的證據之一。
自從長頸巨龍被命名以來,古生物學界普遍不接受腕龍、長頸巨龍是兩個屬的分類法。除了保羅與奧利舍夫斯基的研究以外,很少出現在科學文獻中。在2009年,Michael Taylor公布一項詳細的高胸腕龍、長頸巨龍的比較研究,發現牠們的體型、外形、身體比例、顱骨形狀有顯著的不同,因此長頸巨龍是個有效的獨立屬,不屬於腕龍[5]。
腕龍傳統上的特徵是其隆起的頭顱骨,但目前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應是長頸巨龍(布氏腕龍)的特徵。與巨大的體型相比,長頸巨龍的大腦相當小,大約300立方厘米。2009年的一項研究計算出其腦化指數(大腦/身體質量比,以粗略估計該動物的智能)相當低,約為0.62或0.79(貓是1,狗是1.2,人是7.8)。長頸巨龍被推測在臀部脊椎有大型脊髓,可能用來協助控制身體的後半部動作[11]。
自從L.M. Witmer在2001年的《科學》(Science)發表關於恐龍的鼻孔位置研究以來,許多古生物學對於長頸巨龍(布氏腕龍)的外鼻孔位置有不同看法,總計有5個不同位置的理論[12]。
過去曾有一些理論認為許多蜥腳類恐龍具有類似大象的長鼻,包含長頸巨龍(布氏腕龍)在內。根據長頸巨龍的牙齒磨損面,有明顯咬合、撕咬植物造成的磨損;如果牠們具有長鼻,不會藉由嘴部撕咬植物樹葉,牙齒應該會較多咀嚼造成的磨損痕跡[10]。
科學家估計,如果長頸巨龍是恆溫動物,牠需要十年的時間來成長至完全個體。但若牠是變溫動物,牠就需要超過100年的時間來成長至完全個體[13]。如果長頸巨龍是恆溫動物,每天將消耗大量的能量,那每天需要攝取超過182公斤的食物。但如果牠是變溫動物,而每天所消耗的能量及食物需求將非常地少。某些科學家推測長頸巨龍這種大型動物是巨溫性動物[14]。
長期以來,由於顱骨的大型鼻部洞孔位在頭頂,長頸巨龍的外鼻孔被認為位在頭頂的高圓鼻部。過去數十年來,科學家認為長頸巨龍的鼻孔類似潛水用的呼吸管,而牠們的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水中,以支撐其巨大的體重。但最近的研究認為,蜥腳類恐龍(包含長頸巨龍)是陸棲動物。如果牠們生存在水中,水壓反而會妨礙牠們的呼吸。牠們的四肢過於狹窄,無法有效地在水中移動。在2001年,勞倫斯·威特默(Lawrence Witmer)提出顱骨的鼻部洞孔位於頭頂,但牠們的外鼻孔其實位於口鼻部前端。威特默同時提出,長頸巨龍的高圓鼻部,容納某種肉質的共鳴腔室。
柏林洪堡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長頸巨龍的骨架模型,被標名為布氏腕龍,由數個實際標本、模型組合而成,是全世界最高的恐龍骨架模型,已列名於金氏世界紀錄,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恐龍骨架模型之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