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劇院
在法國巴黎的歌劇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尼葉宮(法語:Palais Garnier,發音:[palɛ ɡaʁnje] (ⓘ)),又稱加尼葉歌劇院(法語:Opéra Garnier,發音:[ɔpeʁa ɡaʁnje]),常稱為巴黎歌劇院,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第九區歌劇院廣場的歌劇院,在拿破崙三世皇帝的授意下於1861至1875年間建造,並由建築師夏爾·加尼葉所設計。
加尼葉宮 | |
---|---|
Palais Garnier | |
曾用名 | 國家音樂學院 - 歌劇院 (1875-1978) 巴黎國家歌劇院 (1978-1989) |
別名 | 加尼葉歌劇院 |
詞源 | 夏爾·加尼葉[*] |
概要 | |
類型 | 歌劇院 |
建築風格 | 布雜藝術 |
地點 | 法國巴黎歌劇院廣場 |
座標 | 48°52′19″N 2°19′54″E |
郵政編碼 | 75009 |
起造 | 1862 |
啟用 | 1875 |
高度 | |
高度 | 73.6公尺(241英尺)[1] |
尺寸 | |
其他尺寸 | 172公尺(564英尺)長 125公尺(410英尺)寬[1] |
技術細節 | |
材料 | Euville stone[*]、大理岩、鑄鐵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夏爾·加尼葉 |
保護情況 | 歸類歷史遺蹟[*] |
網站 | |
https://www.operadeparis.fr/visites/palais-garnier | |
地圖 | |
巴黎歌劇院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該劇院自1923年以來一直是法國的歷史古蹟,其建築物第二帝國風格的代表。最初歌劇院是巴黎歌劇團和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其相關團體所使用的主要劇院,直到1989年巴士底歌劇院開業後才被取代。現今劇院依然經常進行芭蕾舞表演。
巴黎歌劇院被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與巴黎聖母院、盧浮宮以及聖心教堂被視為是巴黎的象徵。歌劇院的部分場景它被用作加斯頓·勒魯1910年的小說《歌劇魅影》的背景,另一個促成歌劇院知名的因素是,在第二帝國時期在巴黎建造的建築物中,該建築除了是最昂貴的之外,它被描述為唯一一個「毫無疑問是一流的傑作」。 然而,這種觀點遠非一致:20世紀的法國建築師勒·柯比意曾將其描述為「一種說謊的藝術」,並認為「歌劇院是墳墓的裝飾」。
巴黎歌劇院博物館也位於歌劇院內部,該博物館現由法國國家圖書館管理。
歷史
巴黎歌劇院是由當年的巴黎警察廳廳長城市規劃藍圖所規劃訂定的城市規劃藍圖中的中心項目。當幾年後城市規劃藍圖中的其他項目完成之後,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夏爾·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不過那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著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在歌劇院上演,巴黎歌劇院正式揭幕。1896年5月20日,在歌劇《艾蕾》上演時,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枝形吊燈中一個重達750公斤的配重墜落,造成一名女士不幸死亡[2],此事後被改編為《歌劇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建築風格
巴黎歌劇院面積11,000平方米,共有1,979個座位,中央的枝形吊燈重量超過6噸,龐大的舞台可以容納多達450位藝術家。建築風格華麗,裝飾着精美的色彩繽紛的大理石橫梁、廊柱和大量的雕像,其中很多是希臘神話中神的肖像。劇院前廳的廊柱間,陳列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半身銅像,如莫扎特和貝多芬。內部有交錯的走廊、樓梯井、休息室和平台供人們在演出間隙進行社交活動。
-
巴黎歌劇院
-
大廳
-
音樂廳
-
巴黎歌劇院展覽大廳
-
歌劇餐館
鄰近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