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拉克·卡爾邁勒(普什圖語:ببرک کارمل,1929年1月6日—1996年12月3日),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出生於喀布爾附近的一個普什圖族的軍人家庭。父親是默罕默德·侯賽因,在查希爾國王時代出任帕克蒂亞省軍團司令和該省省長,並且主管過國防部財政司工作。1973年政變之前退役。達烏德掌權後,又再次任職,任第17步兵師師長和赫拉特省省長,1976年退役。母親是塔吉克人。卡爾邁勒的母語是普什圖語和達利語,但常用達利語。精通英語,略通德語。有四個孩子[1]。
早年生平
1948年就學於阿曼尼中學。1951年入喀布爾大學政治學院學習法律,政治。1953年因參加反政府活動而被捕,1956年出獄,後當翻譯。1959年重入學院,1960年畢業。
步入政壇
卡爾邁勒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創始人之一,1965年當選人民民主黨書記。1965年剛組建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參加當時阿富汗的國會議會競選,卡爾邁勒和其他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候選人幾乎全部當選。成為議員的卡爾邁勒在政壇上開始嶄露頭角。他在議會發言中,他痛陳國家面臨的困境和訴說農民的悲慘遭遇,他的激情演說打動了不少反對派議員[2]。1967年該黨分裂之後,他成為「旗幟派」領導人。1977年人民民主黨重新聯合之後,他成為中央政治局副總書記。1978年4月政變之後,成為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和政府總理。但是,以卡爾邁勒為代表的「旗幟派」馬上被黨內的被塔拉基、哈菲佐拉·阿明為代表的「人民派」所排擠,1978年5月卡爾邁勒被派往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掌控了實權的阿明解除了他的所有黨政職務。為避免回國遭到迫害,他曾打算定居在捷克斯洛伐克。
蘇聯策動的政變
1979年12月蘇聯決定以軍事干預推翻阿明政權,同時也物色一個比較忠誠可靠的人來取代阿明。作為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創始人之一的卡爾邁勒當時正好在莫斯科,那些專家認為他在阿富汗民眾中和黨員中享有一定的支持率(事後證明這是誤判),於是建議以卡爾邁勒來接替阿明,而卡爾邁勒也對此欣然同意。在「333風暴行動」期間,卡爾邁勒乘坐安德羅波夫的專機秘密抵達阿富汗。他混在駐巴格拉姆機場的蘇聯傘兵中間,並且受到克格勃的保護,同時還有其他黨羽,他們一起被送到喀布爾,他們組成了阿明之後的阿富汗新政府[3]。
在阿明政權被推翻後第二天的1979年12月28日,在召開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全會上,卡爾邁勒被推選為黨的總書記。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他的安全警衛都是由蘇聯克格勃負責。1980年1月1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總理柯西金等蘇聯黨政領導人分别致電祝賀。
阿富汗戰爭期間
蘇聯對阿富汗的直接軍事干預,拉開了為期10年的阿富汗戰爭的序幕,也使蘇聯遭到國際輿論的廣泛譴責。卡爾邁勒的阿富汗政府無論是在國際社會,還是在阿富汗聖戰者眼中,都被視為蘇聯扶植的傀儡政權。
1980年阿富汗新政權建立以後,雖然卡爾邁勒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會見社會各階層代表,在群眾集會上發表講話解釋黨的方針政策。然而,他沒有去過任何一個省,沒有下過任何一支參戰部隊。這樣浮於表面的活動沒有給新政權帶來任何實質性的積極改變。人民民主黨所推行的政策遇到了廣泛的抵制,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據駐阿富汗蘇聯第40集團軍報告:1980年4月以來,針對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以及政府各部門的恐怖襲擊在阿富汗全境達到38起,63人死亡,到了5月恐怖襲擊增加到112起,201人死亡。在沒有駐軍的地方,阿富汗新政府建立的「奧爾加德羅」(意為:黨書記、省長、警察局長等)的地方基層組織幾乎無法生存[4]。對此,蘇聯占領軍也一籌莫展:「部隊撤離被『被清剿』地區,叛匪們返回後又恢復了自己的政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情況,可誰也想不出其他辦法……」[5]在農村,政府控制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低於非控制區,農民的生活必需品不是從政府那裡獲得,而是從抵抗者那裡獲得,這加深了廣大人民對政府的敵意[6]。
對卡爾邁勒的阿富汗政權尤其是地方政府,蘇聯方面抱怨他們從來不努力研究鞏固中央政權、不注重發展擴大社會基礎、從未建立能夠獨立作戰的國家軍隊,執政黨僅僅是為了自己的集團利益,結黨營私、貪污腐敗,藉助蘇聯的援助大發橫財。政府軍不願意與抵抗力量認真作戰,政權維持完全仰仗蘇聯的軍事力量。卡爾邁勒希望蘇軍最好無限期地駐紮在阿富汗,這樣他的政權及自身利益才能得到保障[7]。
隨着時局的發展,雖然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傷亡數字遠遠高於蘇軍的傷亡數字,但是得到國際多方面支援的抵抗力量卻源源不斷地壯大發展,蘇聯方面終於認識到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潭。對卡爾邁勒而言,除了對立的抵抗力量之外,即便是在自己陣營之內,黨內的「人民派」不擁護他,宗教人士不信任他,普什圖人不認為他是純粹的普什圖人,塔吉克人也不認為他是純粹的塔吉克人,其他民族更沒有視他為自己人[8]。蘇聯方面也認為卡爾邁勒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蘇聯軍方認為:「……卡爾邁勒缺乏領導者的素質,應該下台,他的下台會導致本國和蘇聯以及其他友好鄰邦所期待的新的方針政策的出現……」[9]。卡爾邁勒私下曾對親信說:「戰爭是蘇聯人發動的,讓他們自己去打吧。[10]」蘇聯領導人得知這句話後,更堅定了撤換他的決心。
1986年3月初,蘇共新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召開的蘇共二十七大上首次提出了從阿富汗撤軍,而更換阿富汗領導人也提上了日程。在蘇聯的授意下,1986年5月召開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第18屆全會推選了納吉布拉為黨中央總書記,卡爾邁勒保留了革命委員會主席職位和政治局委員席位。1986年11月人民民主黨第20屆全會上,同意卡爾邁勒提出免除他的一切職務的「要求」,並向他頒發了「四月革命勳章」和養老金。之後卡爾邁勒前往莫斯科「休養和治療」。
戰爭結束後
阿富汗戰爭結束後,卡爾邁勒於1991年6月20日返回阿富汗 [11]。這引發了納吉布拉的緊張,納吉布拉以此在政府內和軍隊中做了一個大清洗,將可能追隨卡爾邁勒的人全部予以清除。蘇聯解體後,俄國政府徹底斷絕了對阿富汗的援助,1992年4月納吉布拉政權垮台,在此期間卡爾邁勒曾試圖與聖戰勢力溝通談判但遭到拒絕。1992年4月16日希克馬蒂亞爾領導的聖戰力量占領了喀布爾,卡爾邁勒離開喀布爾,來到北方的海拉頓為活動根據地,他曾號召人們加入阿卜杜勒·拉希德·杜斯塔姆領導的阿富汗民族伊斯蘭運動,但此時的卡爾邁勒已經失去了政治影響力。不久他便離開了阿富汗,之後一直定居在俄羅斯。1996年12月3日卡爾邁勒因肝癌在莫斯科中央臨床醫院去世。他的葬禮在醫院追悼大廳舉行,參加葬禮的只有他的阿富汗友人,沒有一個俄羅斯高官到場。和他前後的阿富汗領導人最後結局相比,卡爾邁勒是唯一沒有死於非命的人。他的遺體被運回阿富汗,下葬在海拉頓[12]。
注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