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嶧山,古稱東山,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鄒城市區南10公里處,海拔582米,約形成於25億年前,屬花崗岩構成的山嶽型自然保護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1]。《孟子·盡心上》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東山」說的便是此山[2]。
嶧山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104國道及京滬鐵路東側,距離曲阜市20公里,濟南市150公里,徐州市150公里,鄒城火車站10公里,兗州火車站25公里,京福高速公路嶧山出口3公里。[1]
嶧山四大書院:嶧陽書院是2010年在原址復建的,原書院是乾隆十一年鄒縣縣令方鳴球為「興一代文明之治」「振興文教」所建。根據《梁山伯祝英台墓碑記》記載此書院曾為其二人讀書之所[3]。另有詩為證:
“ | 古嶧陽因孤桐芳,春秋萬世著華章;孤桐敬獻大王禹,祖龍何由不銘榜? | ” |
孤桐書院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現已不存,原為古代官辦學堂,附近有「嶧陽孤桐」「形為累卵」等明清時期摩崖刻石,其名源於《尚書·禹貢》中的「嶧陽孤桐」[4]。春秋書院為孔子傳授學問之所,為一巨大岩石下的洞穴,洞內包含至聖先師碑、至聖圖像碑、至聖先師神位碑、顏曾思孟四神位碑等。子思書院傳聞是孔子孫子孔伋(字子思)弘揚儒學之所,另根據元代嶧山圖所示,嶧山下曾經建有子思祠[2]。
嶧山五大奇觀:涼水盆,也稱天關。位於南華觀西北滴翠澗,涌雪溪之上,與神女洞緊密相連,洞中有一仙源池,晝夜不停流淌[5]。另外四個為空中樓閣、雲砌橋、八卦石與小魯台[6]。嶧山八段錦:夕照拾萃、靈官在此、路轉溪頭、駕鶴仙遊、巍峨穿雲、泉涌瀛洲、萍水雲瀾、「子不語」碑[7]。嶧山十二福地:太平興國寺、通明天宮、碧桃庵、邾文公祠、大龍口、紀王棚、衲雲庵、尹氏莊、嶧陽書院、聖水泉、碧雲庵、徐八寨,其中太平興國寺為十二福地之首,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第二次重修在明天順七年(1463年),由寺僧誠慶法師組織,第三次重修在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由明神宗下旨重修,第四次重修是在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8]。嶧山二十四景:五華峰、甘露池、白雲宮、觀海石、插花石、紀子墓、丹丸峰、仙人棚、煉丹峪、大通崖(亦名大通岩)、蓮池、日石、隱仙洞、南華觀、魚池、金仙庵(又名金線庵)、半山亭、孤桐書院、鍾石、鼓石、書門、來鶴庵、紀王城、船石。其中五華峰為嶧山主峰,並為二十四景之首[9]。此外還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名石等景色[6]。
嶧山摩崖刻經,包含五華峰「光風霽月」石上的和山腰烏龍石妖精洞側的內容均為《文殊般若經》的刻經。其中五華峰刻經縱2.5米,橫6.2米,7行,共98字,由於風化現存72字。妖精洞刻經朝東,豎4.5米,寬3.1米,經文7行,98字現存75字,由於右上角題字「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根據《北史·北齊書》中斛律太保的記述證明此刻經刻於北齊武平三年(573年)。現此刻經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0]
嶧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範圍包括嶧山、田黃、城前、大束、香城和張莊六個鎮,分為嶧山、吳寶庵、十八盤和孟林四個景區,總面積2136.50公頃。其中位於城前鎮的城前遺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