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居住制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居住證制度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地方政府要求其境內非本地戶籍居民在當地作長期定居、工作和生活時,需要申請辦理居住證以便享受當地的社會福利以及其它待遇和政策,而地方政府則可以以此對外來人口進行統計和管理的制度。旅遊、出差、探親、醫療等目作短期停留的外來人員無需辦理居住證。部分地區雖要求要求外來人員主動上報相關信息,但通常並不強制執行,因此事實上外來人員可以在不辦理居住證的情況下在當地不限目的作無限期停留,但這種情況下只能享受有限的公共服務。
此條目缺少有關居住證號格式、卡片特徵(有沒有身份證式RFID?)的資訊。 |
該制度的前身是暫住制度,該制度實施期間,沒有暫住證的外來人員根據暫住制度會被予以罰款和收容遣送。一般認為,暫住證與暫住制度對外地人口帶有明顯的歧視且限制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暫住制度被廢除後,由居住證制度取而代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社會服務大多由人們所在的工作單位負責,並且在全民配給制和戶籍制度的作用下,人口極難自由流動。若工作單位發生變更,需要憑介紹信等一同變更戶籍。故這一時期並無暫住證和居住證等證件,居民的實際居住地和戶籍地是一致的。
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領域管制的放開,人口自由流動日益增多。1982年5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根據辦法,城市行政部門可以要求檢查該證件,若發現沒有身份證、務工證及暫住證的外地人口,得以收容並遣送回原居住地。此辦法一直執行至2003年。
1985年6月2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深圳經濟特區暫住人員戶口管理暫行規定》,在全國率先實行暫住制度。
孫志剛事件發生後,2003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第381號令,取消收容遣送制度,並實施《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根據該辦法,救助站的救助對象僅限流浪乞討人員,且不得限制受助人員離開救助站。
雖然《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已經廢止,但暫住制度並沒有完全取消,仍在各大城市繼續實施,實現對外地人口特別是農民工的限制准入。北京市政協委員張惟英提出的北京准入制度,引發大範圍的質疑和反對;重慶市行政體制的特殊,將一部分本市居民(主要是重慶恢復直轄市建制時新劃入重慶的邊遠貧困地區)亦作為外來人口對待,引起了一些社會問題。瀋陽等城市曾率先取消了暫住制度,但大多又恢復了這一制度。[1]
2000年以後,上海等部分城市開始嘗試將暫住證改為居住證制度。此後隨着孫志剛事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頒布,暫住制度受到質疑,此後部分城市開始開始將暫住證向居住證轉變。
2016年1月1日,《居住證暫行條例》開始實行,意味着居住證制度開始在全國推行。
與暫住證不同,居住證並非強制辦理,外來人員即使無此證件也可以在當地無限期逗留,但由於各地都將社會福利和待遇(例如購房和子女教育)與居住證掛鉤,因此在外地工作或定居的人員基本上都會辦理居住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